铁路三大战役(有关三大战役的简介)

分类: 高铁铁路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104311

㈠ 三大战役主要内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㈡ 中国三大战役,是哪3大战役

中国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3、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铁路三大战役扩展阅读: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1、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2、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了“中间突破”的预期目标:随后.又歼灭了黄维、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3、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

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

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㈢ 三大战役的背景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㈣ “三大战役”中,首先开打的是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辽沈战役。
到了1948年下半年,国共双方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共产党一方占据优势。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发起战役决战。当然在选择第一战地点时,党中央认为首战必胜,必须选择一个既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地域,又能推动此后决战顺利进行。
而东北正好符合以上前提:
1、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争先恐后争夺东北,共产党占据优势,虽然后来在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采取以退为进战略,曾经让出一部分地域,但是随着战略反攻阶段的顺利进军,解放军在这时候已经在东北占据绝对优势,解放了除长春、沈阳、锦州少数城市、一部分铁路和据点外所有地区。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完全处于被分割、收缩的状态。战略优势完全在解放军。
2、东北在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十四年中,在日本的经营下,重工业处于全国前列,解放东北就可以为解放军以后的大反攻提供源源不断的重装备、辎重、粮草等后勤物资。
3、东北背靠苏联南临华北,解放东北后,即可更多地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也可以为发起解放华北的战役提供后勤保障。
基于以上原因,党中央决定首先发起辽沈战役,而且发起战役之初就占领东北要害“锦州”,起到了“关门打狗”的作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㈤ 三大战役的战术思想

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为了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敌人兵力还较强的情况下,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使其化整为零是十分必要的。东北战场上,因敌人长期以来就分布在较为孤立的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对其进行切割较为容易,而在淮海战场上相对较难。为了孤立徐州,毛泽东在1948年的11月9日要求人民解放军在力争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截断宿蚌路”并“向李弥兵团攻击”,以“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1](P191)人民解放军按照指示于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之间的联系并于22日歼灭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试图北援的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随后将其全歼。最后,陷于绝境的徐州杜聿明集团在惊恐中向徐州仓惶逃窜也被人民解放军追歼于陈官庄地区。
平律战场上对敌人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更为突出.毛泽东在1948年12月11日的《关手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即确定了东北野战军要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唐山等地的包围,对张家口、新保安采取“围而不打”和对平、津、通州等地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还指出完成上述任务之后的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2](P1258)当完成将敌人分别阻隔于平、津、塘地区的战略部署后,人民解放军于22日首先攻克新保安,24日歼灭张家口之敌。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天津,17日塘沽之敌从海上逃走,31日陷于孤立的北平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
攻城与打援、牵制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攻城或打击孤立之敌,对敌人可能的援兵进行有效地打击或牵制是十分必要的: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于1948年9月5日就指示东北野战军在攻打义县、高桥、兴城和绥中时“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可在运动中歼击”,[1](P128)7日他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又指示“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2](P1230)随后,在攻锦和保锦争夺战中,毛泽东更是精心部署了对敌之东西对进兵团的阻援和打援兵力。
在淮海战役中,为了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重点作战任务,毛泽东对打击可能的救援之敌进行了精心部署:“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城,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以一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邱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璧地区,以牵制李兵团。”[2](P1245—1246)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扭打平张线上之敌”以“吸引傅作义部几个军于平张线上,并歼灭该线各军之一部或大部”。[1](P208)这些打援、阻援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确保了主攻目标的顺利实现。
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锦州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经过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宣传,其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第7军投诚,长春遂宣告解放,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步伐。
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对北平东、西两翼之敌进行了重大的打击,切断了敌人两头的退路之后,向被围困的傅作义集团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敌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在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于1949年1月31日开出城外接受了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还大量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等等。这些光辉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对指导革命战争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今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具体的日常工作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㈥ 有关三大战役的简介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此次决战共产党投入了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兵力,而国民党则投入了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这次战役一举将华北大部分地区解放,同时和平解放北平,对于国民党的士气打击也是非常大的,这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进程加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6)铁路三大战役扩展阅读

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㈦ 解放军取得的三大战役的原因是什么

1,早在国民党在军事战场上的失败之前,以金圆券币值改革的失败为标志,国民党在经济财政上就已经失败了。没有财力的支持,军事的失利是早晚的事;
2,与此同时,以《五一宣言》的发布和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并北上参加新政协志筹备,国民党在政治上也已陷入空前之孤立,除了国社党和青年党,已然是孤家寡人;
3,虽然总兵力还是略超过解放军,但是散布全国被分割成关中西北的胡宗南集团,东北的卫立煌集团,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华中的白崇禧集团,徐州的刘峙集团共五个战略集团,分兵把口,兵力不敷分配。三大战役,除了在淮海战役,解放军是以少打多外,辽沈和平津都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以多打少,造成局部的优势。蒋过于从政治层面考虑,不肯做战略收缩,特别不肯放弃一些大城市。在宏观战略上不采纳顾祝同的将西北委托给二马而将胡宗南集团东调中原作为战略总预备队的建议。而在具体战役层面上也是固执己见:比如以东北战场,不肯听取冈村宁次的放弃长春和沈阳,集中兵力与锦州守卫辽西走廊和北宁铁路的建议,在淮海战场,不采纳杜聿明的建议,置被围的黄百韬兵团不顾,而集中兵力击破实力较弱的中原野战军,之后在与华东野战军决战。和蒋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不同,毛则敢于弄险,充分放权;

㈧ 谁知到有关三大战役的内容

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野战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当时,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所部60万人 ,困守于北平 、天津 、张家口3个地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所部东北、华北野战军100万人 ,发起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2月20日 ,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战略包围 ,将它们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等五个孤立据点。从12月22日至翌年1月15日 ,先后解放了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切断了北平20万余国民党军西逃和海上逃跑的道路。从1949年1月16日至31日 ,中共中央军委为保护文化古都,决定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经过多方工作,傅作义率所部接受和平改编,解放军进入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此役 ,除塘沽国民党军5万余人由海上逃跑外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精锐师团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基本确定。

辽沈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略决战。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70万人,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指挥下,遵照中共中央的决战部署,发动辽沈战役。当时,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集团总兵力为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 、沈阳 、锦州3个孤立地区 。自9月12日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以主力南下奔袭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扫清了锦州外围之敌并迅速包围锦州;同时将由华北、山东及沈阳赶来增援的国民党敌军阻击在塔山、黑山、大虎山等地区。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切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逃往关内的道路。17日,长春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2万余人起义 ;19日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所部7万余人投降 ,长春即告解放 。这时,蒋介石仍企图夺回锦州,占领营口,打通陆地和海上的退路。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 ,立即回师组织辽西会战 ,于 10 月26~28日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围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生俘廖耀湘 。随即乘胜前进 ,于11月2日解放沈阳 ,歼敌13万余人,同日攻占营口 ,歼国民党军1.4万余人 。至此,辽沈战役结束。此役,除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军军部及25师一部万余人从营口乘船逃跑外,共歼国民党47万余人,解放了全东北,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当时,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所部80万人,分布在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陇海路海州至商丘段两侧 。1948年11月6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60万人发起了淮海战役。
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 ,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圩地区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大部在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等配合下,在徐州南双堆集地区歼灭黄维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同时,华东野战军一部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将其单独突围的孙元良兵团歼灭。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20天的战场休整。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全歼杜聿明集团,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此役,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㈨ 跪求三大战役的具体分析(尤其是运用孙子兵法的),2000字左右,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谢谢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的特点:(一)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二)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三大战役”的过程:(一)辽沈战役是指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暨后来的“四野”解放东北全境的人民解放战争。(二)淮海战役是指“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与“陈粟”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豫皖苏鲁等广大地区与国民革命军进行的第二次战略性决战。(三)平津战役以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至国民革命军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将军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还是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革命军的被俘将领曾说“他们的汽车轮子不如人民群众的两条腿”。这也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国民革命军相对于人民解放军输的就仅仅是“民心”而矣。“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战役”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主要有如下几点:(一)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内战”初期的洗礼已具备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基础,而且积累了打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同时在军队人数、武器装备、战斗力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并且此时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大后方巩固,群众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热情高涨。(二)此时的国民革命军由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士气低落、军队人数降低、战斗力下降。同时,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 综合以上几点,当时党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看清形势,准确作出战略性决战的决策。“三大战役”是各有各的特点其军事思想秉承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人民军队在战争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一) 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由于当时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军力上已经明显优于国名革命军且控制着东北98%的地盘,使国民党的军队困守在“锦州”“长春”和“沈阳”三座孤城。而蒋总裁当时准备将东北的军队撤回关内,确保华中的方针。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切断东北之敌通往关内的惟一通道,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地区并随之全歼,避免了东北之敌南逃关内,大大减轻了后来平津及华北战场上的压力。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二)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在淮海战场上[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在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子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三)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在东北战场上,为了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点攻击目标。这样,当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敌人退往关内的惟一通道之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在淮海战场上,敌人的兵力部署呈现出“一点两线”的十字架格局。为了实现“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针对敌人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 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把张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芦台等地区作为首攻的重点目标。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 “三大战役”的过程是指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的顽强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二)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 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基本解放。“三大战役”的意义: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都是空前的。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㈩ 三大战役我军是怎么解决几十万大军后勤补给问题

解放军的后勤虽然技术水平不高,但是在组织上,可以说神迹不为过
运送一批物资,由何时何地出发,到达何地何时,有谁组织,有谁负责,
有谁接送,有谁转发,均能准确实施,甚至直接将物资直送到营一级部队,而不是传统的师级部队再分发到团-营-连

在没有电话,没有无线电,甚至只有文盲,依靠口头通知的情况下完成,而要送达的部队在不断运动中,这就意味着会有如下情况:
出发的时候 得知 部队在A村,实际此时部队已经在B村,到达的时候部队在C村
这样都能准确送达目的地,组织上只能称为神迹了,要知道,现在的EMS,DHL快递公司在网络,手机,无线电的支持下,也基本不能送货给运动的客户
只有一个解释,送物资的人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得到的是一个不详细的命令,送XX物资于XX时给XX部队,剩下的事情如寻找部队位置,确认路线,确认运送方式,组织人力,驻扎,行进......由运送的人自己根据当时情况自行完成,
说实话,在最优秀的企业中也很少有这样的积极主动的员工,何况要组织600W这样的人啊 ,就算10个人中有1个这样的人,也要60W
一个几万人的企业,如果有1/10的人是这个素质,不管生产什么,什么行业,都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军队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