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路发展史(铁路历史)

分类: 高铁铁路 时间:2024-12-23 14:20:50 作者:199194

A. 中国的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当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B. 中长铁路的铁路的新中国历史

195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协定》提出:苏联政府于1952年底前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交给中国政府。移交前,中苏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现状不变,但中苏双方代表所担任的职务(如铁路局长,理事会主席等职),自本协定生效后改为按期轮换制。此后,苏联派出1000余名专家在中长铁路各级部门任职,经营管理体制完全按照“苏联铁路模式”建立。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发布公告,中长铁路正式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苏共管的32个月间,中长铁路不仅是当时全路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最好的企业,而且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和一支技术工人队伍。
1953年6月,全路工作会议确定今后三五年内“切实贯彻学习与推广中长铁路经验”是全路的工作方针。为此,铁道部制定了详细的贯彻计划。如:1954年6月、1955年3月和1955年8月,铁道部先后组织三批由部领导带队,部机关各业务局长和各铁路管理局长,部、局两级主要业务部门的处长、科长和部分铁路管理分局长、站长、厂长,以及一些政工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共计1346人的学习团,到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学习。对没有去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的全路广大职工,则采取或在职或脱产等方法进行学习培训。

C.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 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 300余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 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28.6公里,1891年完成。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78.1公里。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铁路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是现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头、个旧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厦门的铁路,都是较短的次要干线。

自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是通往西北铁路干线的首段。清政府决定用官款自行建筑。这条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于1909年建成,全长201公里,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12年至1923年间展筑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称为京绥铁路。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有所发展。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即四洮、开海、长洮三条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侵入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强占东北铁路。其中属于有借款权的有:吉长、四洮、洮昂、吉敦等线;属于有委托营业权的有: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及沈山等线;属于委托承建和经营的有敦图、拉哈、秦海等线。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此后日本将哈尔滨至长春段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为标准轨距铁路。孟家屯(长春附近)至旅顺间原修建为1524毫米轨距的铁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长春)以南的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日本则于1904~1906年间将孟家屯至旅顺间铁路改为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1907年又改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铁路。

1921~1930年的10年内,东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拨款修建了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等线及大通支线。以上是中国东北地区从1911~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的铁路建设情况。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向东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兰州,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这条铁路的开封至徐州段及洛阳至观音堂段于1915年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停顿。1921年起由荷兰、比利时两国分别担任东西段的展筑工程。东段铁路及连云港港口工程由荷兰公司承建,于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1936年通至宝鸡。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工程艰巨。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于1933年完成,并建成金华至兰溪支线。以后向西展延至江西省,称为浙赣铁路,于1936年通至南昌,1937年通至萍乡,与株萍铁路联接。

1932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后又建筑芜湖至南京段。1935年自南京至孙家埠全线建成通车。1934年中国政府为将淮南煤矿所产煤炭运至长江边,决定修建从田家庵至裕溪口铁路,称为淮南铁路,于1935年完成通车。

沪杭甬铁路的萧山至曹娥江段,于1936年继续开工,同时修建曹娥江桥,于1937年11月完成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为沟通钱塘江两岸交通拨款兴建钱塘江桥,桥址在杭州闸口,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于1935年开工,1937年9月完成。至此,上海经杭州至宁波的沪杭甬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中国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已经开始。在抗战开始以前不久,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还有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以减少绕经上海的运输量,于1936年建成通车,后于1944年拆除。计划修建株洲至贵阳的湘黔铁路,于1937年开工,1938年从株洲铺轨至兰田后停工,并于1939年拆除。1936年开始修建重庆至成都的成渝铁路,仅完成一部分路基工程和个别隧道和桥墩即停工。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修建铁路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自己的技术力量,也有一些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有了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湘桂铁路原计划从衡阳开始经桂林、柳州、南宁至友谊关(当时称为镇南关)。衡桂段于1937年10月通车,1939年12月通至柳州。后因战争原因,柳州至南宁段在建成柳州至来宾段后即停工,南宁至友谊关一段亦仅建成友谊关至明江段。滇缅铁路是从昆明至中缅边境的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1940年从昆明至安宁段建成通车,安宁以西则因战争原因停工。叙昆铁路是从昆明至叙府的铁路,也是采用1000毫米轨距,到1941年建成昆明至沾益段后停工。湘黔铁路是从柳州至贵阳的标准轨距铁路,线路横越云贵大山脉,工程艰巨,1939年开工,1944年从柳州至都匀段建成通车后即停工。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于1939年开工,1945年建成通车。当时陇海西段未被日军侵占,铁路仍维持运营,为运营需要用煤,于1941年建成咸阳至同官煤矿的咸同支线。

1937~1945年,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修建新线如下:在华北地区有北京至古北口铁路、石家庄至德州铁路、新乡至开封铁路、东观至潞安铁路等,共长608公里;在东北地区有图佳、拉滨、长白等线,共长4752公里;在海南岛有榆林港至北黎铁路及八所至石碌铁路等共长254公里。均为 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

在台湾省,1907~1947年先后修建了台北至淡水、新竹至彰化等铁路,共长 645公里;基隆至台北等复线109公里。轨距均为1067毫米。

中国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945年这70年中,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5523公里。到 1949年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989公里。

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修建铁路有了统筹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丰台至沙城、集宁至二连浩特、兰村至烟台、黎塘至湛江、宝鸡至成都以及鹰潭至厦门等铁路。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萧山至穿山、包头至兰州、南平至福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并重建了柳州至贵阳的铁路。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重庆等铁路。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贵阳至昆明、通辽至让葫芦、成都至昆明等铁路。1971~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北京至原平、焦作至枝城、通县至古冶、株洲至贵阳等铁路。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阳平关至安康、太原至焦作等铁路。1981年又建成北京至通辽、襄樊至重庆等铁路;枝城至柳州以及芜湖至贵溪等铁路亦相继完成。

以上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

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

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

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

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

1949年前,中国铁路用的机车车辆,极大部分依赖进口。1949年以后,中国铁路逐渐建成机车车辆工厂。1952年开始自制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自制内燃机车,1960年开始自制电力机车。到1981年止,三种机车的总台数为1949年的2.5倍;客车的总辆数为1949年的4倍,货车的总辆数为 1949年的5.7倍。主要干线上的列车牵引总重由1949年的1600吨提高到1981年的3500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

D. 世界铁路运输的发展历史

希腊是第一个拥有路轨运输的国家。至少二千年前已有马拉的车沿着轨道运行。 1804年, Richard Trevithick 在英国威尔斯发明了第一台能在铁轨上前进的蒸汽机车,但没赚到甚么钱。第一台取得成功的蒸汽机车是 George Stephenson 在1829年建造的火箭号。
1820年代,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
很快铁路便在英国和世界各地通行起来,且成为世界交通的领导者近一个世纪,直至飞机和汽车发明才令铁路缓慢地衰落。
高架电缆在1888年发明後,首条使用高架电缆的电气化铁路在1892年启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柴油和电力驱动的火车逐渐取代蒸汽火车。1960年代起,多个国家均建置高速铁路。而货运铁路亦连接至港口,并与船运合作,以货柜运送大量货物以大大减低成本。
现时在全球 236 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有 144 个设有铁路运输 (包括全世界最小的国家教廷在内),其中约 90 个国家提供客运铁路服务。
中国第一条铁路建于上海,由英国人兴建,后被清朝地方官员买回并拆毁。而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和蒸汽机车则是由李鸿章兴办的开滦公司煤矿所建。

E. 中国铁路的历史

01、中国土地上第一条抄营业铁路是1876年开通营业的吴淞铁路。

02、中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

03、中国第一条铁路隧道是1889年修建的位于台北至基隆的铁路线上。

04、中国第一个铁路专业机构是建于1897年的开平铁路公司。

05、中国长江上第一座铁路桥是武汉长江大桥。

06、中国第一条一次建成的双线电气话铁路是1983年建成的京秦线。

07、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重载列车线路是1984年开工修建的大秦铁路。

08、中国铁路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是北京到木樨地。

09、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1961年8月通车的宝成线(宝鸡——峰州)。

10、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成渝铁路。

F. 北京铁路局的历史沿革

建立初期
京局管内最早的铁路是1881年修建的唐(山)胥(各庄)铁路,全长9.67公里。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在北京局辖区内兴建了京山线(京奉、北宁铁路)、京汉线(卢汉铁路)、石太线(正太铁路)、津浦线;同时,清政府拨款,由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兴建京包线(京张、张绥)铁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西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修建同蒲铁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修建锦承铁路。 1937年,北京局辖区就形成了有7条干线的铁路网络。1945年,国民党统治区的铁路运输大部中断或被破坏摧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修复了邯郸—磁山铁路。
建国后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至1949年底,各主要干线修复通车。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决定设天津、北京铁路管理局,1952年两局合并为天津铁路局,1953年局机关移至北京。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新建丰(台)沙(城)线、丰沙二线、(北)京原(平)线,太(原)焦(作)线,介(休)(孝)西线等;京广、石太(石阳段)、津浦(部分区间)等线修建双线;南同蒲米改为准轨;京山线双线自动闭塞及天津北——万新三线;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大同枢纽建设:新建北京客站等。同时,北京局运输设备大有改善;在全路首先使用内燃机车,成立了第一个内燃机务段,1957年4月,中国第一条12路载波电话线路在北京—郑州间开通;1955年1月,中国第一个自动闭塞信号试点区段在京山线贵庄—新河站间试验成功;在北京—门头沟支线第一次试铺长钢轨和钢筋混凝土轨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铁路运输事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北京局进行了整顿和管理体制及经济体制改革,铁路建设、客货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大同—秦皇岛现代化运煤专线建成,万吨重载组合列车运行成功,丰西编组场现代化改造完成,以及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北京局运营工作进行改造取得进展,行车指挥、信息管理、售票自动化的实现,使北京局呈现出一派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
北京局在全国500家最大服务行业企业中排名列交通邮电业之首,用占全国铁路1/9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了全国铁路约1/3的煤运量、1/4的货运量、1/5的运输收入、1/6的周转量、1/7的客运量。但90年代以来,铁路面临社会运输需求不旺和多种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客货运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一度出现亏欠。为了尽快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北京局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顽强拼搏,争先创优,开拓市场,全力进行提速技术改造,开行“朝发夕至”“城际快车”等各种品牌列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6年扭亏为盈。
资产经营责任制以来
1999年铁路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北京铁路局完整的资产(生产)经营责任包保考核体系。几年来,全局干部职工切实贯彻以改革求生存、促发展、保稳定的思路,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大力开展营销,开发客货运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生产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采取果断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对17个运输单位以及局、分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使运输生产布局更加趋向合理,资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00年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200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到2002年连续四年成为铁道部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的优秀企业,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连续安全生产2000天的好成绩。
机构改革
2005年3月18日0时起,铁道部将全国15个铁路局所下辖的41个铁路分局全部裁撤。将原铁路分局所管辖的站段单位,划归铁路局直属管辖。北京铁路局下辖的6个铁路分局:北京铁路分局、天津铁路分局、石家庄铁路分局、大同铁路分局、太原铁路分局、临汾铁路分局被裁撤,分别更名为北京铁路办事处、天津铁路办事处、石家庄铁路办事处。经铁道部批准,将原北京铁路局下属的大同铁路分局与太原铁路分局和临汾铁路分局合并成立新的太原铁路局。

G. 清政府修铁路的历史

中国第一条小铁路——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一里长“展览铁路”德小铁路,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不久,清统治者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把它拆掉。严格地说,这还不能算作实质意义上的铁路。

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筑,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凇到上海),于1876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还有一条最著名的铁路,小时语文课本上学的:
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京张铁路(丰台柳村--张家口)。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1906年开工建设,1909年建成通车。1923年平绥铁路/京包铁路(北京(北平)--张家口--包头(绥远))建成通车。

因为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才算灭亡所以京张铁路是最著名最号的清朝的一条铁路!
中国第一条华侨出资兴办的铁路是1905年修筑的潮(州)汕(头)铁路。

以上都是有清一朝的著名铁路的历史了!

H. 兰新铁路的历史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省兰州站,西跨黄河,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沿祁连山北麓入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经玉门、疏勒河,沿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河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鄯善及吐鲁番盆地北缘,在达坂城穿过天山至乌鲁木齐西站,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
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八十年代,兰州至武威间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又在1994-1996年武威至乌鲁木齐间增铺了双线。线路从兰州市西行跨越黄河后,翻越海拔三千米的乌鞘岭,进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长城西端的嘉峪关,过马鬃山南麓的玉门、疏勒河,西跨红柳河进入新疆境内。经尾亚后,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铁路沿线既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又有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滩;既有新兴的工业城市,又有璀璨文化的古邑;既有瓜果飘香的原野,又有海市蜃楼的幻景。可谓是集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大成的一条钢铁运输线。
兰新铁路东与陇海铁路相连,西北和北疆铁路相接,构成了“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通道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省兰州,西跨黄河,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沿祁连山北麓入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经玉门、疏勒河,沿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河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鄯善及吐鲁番盆地北缘,在达坂城穿过天山至乌鲁木齐,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
兰新铁路东连陇海铁路,在兰州与包兰线交汇,在河口南与兰青线连接,在武威接干武线,在吐鲁番接南疆线。该线对开发西北地区的物产资源,发展经济,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巩固国防,都有重要作用。
兰新铁路所经过 “百里风区”、 “三十里风口”,施工和运输极为困难。全线共计完成路基土石方11083万立方米;隧道33座,总延长11.8公里;桥梁1117座,总延长30余公里;正线铺轨1892公里。距兰州西站35公里的河口黄河大桥,是中国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黄河大桥;乌鞘岭地区桥梁隧道比较集中,后沟至达坂城间有天山隧道群,还有通过大风区的路基工程等,都是修建兰新线的关键工程。
兰新铁路通车以后,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兰新铁路对开发甘肃省西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线路所经过的河西走廊,包括张掖、武威、酒泉和玉门等广大地区,资源丰富,过去由于不通铁路,经济萧条。兰新线通车后,这些地区的矿藏开发及工、农、牧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兰新线通至酒泉后,又修了镜铁山支线,建起了酒泉钢铁厂,现已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钢铁基地。还修了清绿支线通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原用汽车运输,以运定产,规模很小。兰新线建成后,修建了玉门支线,油田得到了迅速发展。

I. 中国铁路历史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由英国铺设的吴淞铁路(上海~吴淞间14.5公里),因为属于非法兴建,加上当时中国民间普遍反对铁路,通车后不久就被拆除了。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是光绪七年(1881年)由李鸿章下令铺设的唐胥铁路(河北省唐山~胥各庄间9.2公里)。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使用蒸汽机车。

开创时期(1876--1893年):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1894--1948):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八国联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一万多公里的中国路权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随后,他们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别设计和修建了一批铁路,标准不一,装备杂乱,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在清政府时期(1876~1911)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国有铁路,包括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从1912年到1916年各国夺得的路权共达13,000多公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在关内修了约2,100公里铁路。

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在中国大陆上共修建铁路约13,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1949-1952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
1952年6月18日,满州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到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式时期 (1953-1978年):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6年,中国人民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动乱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铁路工作又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京九铁路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

2005年1月7日,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铁道部部长刘志军1月12日表示,大规模铁路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50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