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朔铁路2017通车(准朔铁路的项目前期)

分类: 高铁铁路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89567

① 朔州市朔城区的运煤专线铁路何时开工.

你说的是哪条运煤专线铁路?准朔铁路早就开工了

② 准朔铁路的项目前期

该线路项目科研报告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发改交运【2007】185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已得到国土资源部的批复(国土预审字【2006】326号),项目环评已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批复(环审【2006】244号),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也得到国家水利部的批复(水包函【2006】145号)等,开工条件已具备。2007年12月18日,该线开工奠基仪式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境内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准朔铁路进入了开工建设阶段。

③ 太焦客运专线的提出背景

2011年1月19日,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多处涉及民生和太原市等亮点内容。其中提到启动太焦客运专线铁路前期工作。
2011年3月12日,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在京与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就推进山西铁路建设发展举行会谈。
王君说,山西省与铁道部合作的基础扎实,前景广阔,希望铁道部继续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和建设进度等方面给予山西更多的支持,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大西客专、太兴铁路、准朔铁路等在建项目,确保如期建成通车;抓紧实施运三铁路、和邢铁路、大张客专、太焦客专和阳泉北至大寨、忻州至五台山等计划开工项目,确保按时开工,早日建成发挥作用;统筹规划太原枢纽货运东环线、韩城至运城铁路等建设和扩能工程,以及太原至晋中、太原至忻州、大同至朔州、长治至晋城、运城至临汾等城际铁路项目,确保尽快具备开工条件,早日造福山西人民;重点支持我省铁路装备制造业和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拓宽省部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双赢目标,为加快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作出更大贡献。

④ 准朔铁路的黄河大桥

2011年10月29日11时18分,随着太原铁路局杨绍清局长黄河特大桥合龙命令的下达,朔州至准格尔铁路黄河特大桥最后一条螺栓对位和锁定,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钢管拱在晋蒙交界、黄河东西两岸喧天的锣鼓声中合龙。标志着这座跨越黄河天堑、连通晋陕蒙三省区的重点、难点、关键控制性工程主体结构完工。
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位于山西省河曲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该桥按照一次双线铁路桥设计建造,为上承式铁路双线钢管混凝土拱桥,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要求高、安全质量要求高、施工组织难度大等特点。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钢管拱合龙,为准朔铁路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 准朔铁路的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国家I级。
2、正线数目:单线,预留双线条件。
3、限制坡度:上行6‰下行14‰
4、最回小曲线半径:答800m。
5、牵引种类;电力。
6、牵引质量:10000t。
7、到发线有效长度:1700m。
8、闭塞类型:自动站间闭塞。

⑥ 西安到榆林高铁啥时开通

“十二五”期间,榆林将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升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中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建设的铁路、公路铁路建设规划
干线铁路准神铁路、准朔铁路、神木北—大保当、神木(红柳林)—瓦塘、榆林—定襄、包西第二通道、榆林—佳县铁路。
支线铁路榆横铁路、清水沟工业园、绥德物流园、杨桥畔、鱼河化工区、米脂工业园区、麻黄梁工业园区、吴堡焦化厂、横山魏家楼、绥德义合、黄甫川—清水川—庙沟门、定边工业园区等30条铁路支专线。公路建设规划
高速公路榆(林)绥(德)、神(木)府(谷)、绥(德)清(涧)、榆(林)佳(县)、定(边)汉(中)、安(塞)石(楼)。
国省干线公路G210 榆林过境线,沿黄公路,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县城过境线改建工程,G307 青银线三级改建和S303、 S204、 S205、 S206 二级改造。
构筑通江达海的交通运输体系
我市将按照“强化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的方针,打通区域出口通道,建设连接主要城镇、矿区、产业园区及旅游景区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构筑通江达海、高效便捷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榆林成为西北地区连接环渤海、辐射陕甘宁蒙晋的重要交通枢纽。

铁路:
运力达到2.3亿吨——
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按照扩大路网规模、提高干线运能、强化枢纽功能的要求,加强与国家路网主骨架衔接,建成准神、准朔、神瓦、神木北至大保当等干线铁路和各专支线铁路,开工建设包西第二通道和榆佳铁路,启动嘎鲁图—靖边、定边—延安、靖边—延安等干线铁路建设和西安——榆林——包头、太原——榆林——银川高速铁路前期工作,推动大保当—瓦塘、绥德—延川—韩城—日照港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努力完善铁路专支线网络建设,形成连接各矿区及产业园区的现代化装运专支线铁路网络。五年新增干、专支线铁路350.5公里,铁路货物运力达到2.3亿吨,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
干线网络化、市县高速化、县乡等级化、乡村通畅化——
建成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
公路网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升等改造,基本贯通“四横四纵”高速公路,建设马扎梁至横山、敏盖兔至石马川、神府联络线一级公路,改造S204、 S307、 榆补、榆乌等二级公路,打通榆林过境公路,建成沿黄等三级公路。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90%以上村通油路。实现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化、市县连接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乡村道路通畅化,形成以榆林为中心连接西安、北京、石家庄、郑州、太原、呼市、兰州、银川的“一日交通圈”和市县“一小时交通圈”,成为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
客货运站建设。建设榆阳北站、东站、西站和开发区、绥德、神木、靖边等客运一级枢纽站7个;建设榆林市东沙、南站、西站、北站、绥德、神木锦界、靖边等一级货运站8个,新建、改建二级客运站13个,改建三级客运站1个,形成综合性客运枢纽。到2015年,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100%,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到80%以上。
管道:
建设榆林济南输气管线——
强化市域内支线管道建设
加快油气田集输通道建设,优化内部集输管线,建设榆林—济南输气管线。强化市域内支线管道建设。到2015年,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年输送能力分别达到1000万吨、180万吨和1744亿立方米。
航空:
启动府谷定边机场建设——
构建“一主两辅”航空运输格局
改扩建榆阳4D级机场,启动府谷、定边2座4C级机场建设,构建“一主两辅”航空运输格局。增加航线和航班,全面提升区域内、外人流和物流通行能力;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增强榆阳机场航空枢纽功能。

⑦ 山西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发展导报 2011年01月22日 10:39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本报记者 王 黎 沈沁芳

⑧ 请问谁有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请上传一份,感谢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发展导报 2011年01月22日 10:39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本报记者 王 黎 沈沁芳

⑨ 山西正在修建的准朔铁路占用农民耕地每亩的补偿标准多少

征用基本农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五至六倍补助;
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五倍补助;
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每公顷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按照下列办法计算:
(一)被征地者向村民委员会申报该耕地前三年种植情况;
(二)被征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对被征地者申报的种植情况在被征地村进行公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
(三)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根据农民群众的意见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
(四)被征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核实的种植情况、同级统计部门的同期统计报表和同期作物价格计算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的产量、产值和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
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