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盼看郭沫若的小说《歧路》全文。或可提供其所在之确切位置。谢谢!
谬幼稚 - 三级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您还可以输入字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插入地图 插入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2 条
trt55yyy
回答者: 125.39.106.* 2009-12-14 20:45
1912年,20岁的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不情愿地与比他大两岁的张琼华结了婚。当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与他美好想象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并不漂亮、会抽水烟的小脚村姑时,心中叫苦不迭,转身而去。婚礼的热闹并没有冲淡他内心的苦闷,这一晚,他竟没有进洞房,而是捧着一本《庄子》在厢房中熬过了花烛之夜。第二天“回门”,他又在《文选》中消磨时光。五天以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没有爱的婚姻,大胆地结束了这“结婚受难记”,去成都念书。
1897年春,4岁的郭沫若开始接受家塾教育,白天读经,晚上读诗。在唐诗中,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欢杜甫和韩愈。1900年庚子事变后,家塾教育逐渐有所革新,于四书五经及唐宋诗文外,还讲授新学课本和笔算数学。这时大哥郭开文在成都东文学堂读书,不断把《启蒙画报》、《经国美谈》、《新小说》、《浙江潮》等书刊寄到家塾来。这些书刊开阔了他的视野,培植了他的民主意识。大哥郭开文后来还给他灌输了一些“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思想,并且动员他东渡日本去求学。
1906年春,郭沫若到嘉定府乐山县高等小学读书,《读经讲经》的课激发了他对旧学的喜爱,养成了他日后爱考证、好翻案的脾气。1907年秋,郭沫若升入嘉定府中学堂。这期间除读梁启超翻译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群学肄言》外,开始大量阅读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林译的英国作家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给予他很大启示,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有重要影响。此外,阅读《史记》也给予他丰厚的思想营养和文学营养。
1910年2月,郭沫若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丙班读书。那时成都已弥漫着革命空气。1911年初,成都学生界发起国会请愿风潮,郭沫若被选为丙班代表参加了号召全市罢课的斗争,曾一度被学校开除。同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会”为反对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掀起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郭沫若目睹了保路同志军武装斗争的情景,受到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斗争精神的鼓舞,这场保路运动成为他民主主义意识萌发的契机。接着,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郭沫若分外欣喜,剪掉辫子。他以为大家都剪去辫子,“中国就可以一跃而为世界上天字第一号的头等强国了”,但辛亥革命很快失败了,他感到失望和痛苦:“中国哟!你究竟该到那儿去?”
1913年11月6日,郭沫若走出夔门到达天津。一路上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轮船、乘火车,饱览垒垒高山、漠漠平林、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风光,似乎不无新奇之感,但给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却是北国的萧条和凄凉。大概时令的交冬更助长了青年人的伤感吧,耳闻火车“呜——呜——”的鸣叫声,他觉得这是黑色巨龙“驮着满载的骷髅在铁轨上痛哭”,好象是一曲古代文化摇篮的葬歌。
同年12月28日晚,在昏暗的北京站月台上,郭沫若深情地望着为他送行的大哥黯然失色的脸,彼此相对无言。
列车沿着京奉铁路穿过山海关,郭沫若目睹盘绕万山的高峻城垒,想起明末经略使诸公坚守关隘的英雄气概,实在叹服古人志节和才力之伟大。而今“天下第一关”关门大开,帝国主义强盗随时都有可能闯进来,怎不叫人担忧和心寒?到了沈阳,郭沫若改搭安奉铁路的日本火车,一下子更好象跨入另一个国度,因为安奉铁路沿线广阔的土地早已“租借”给日本,一切全由人家摆布。车过丹东,向这不是国境的“国境”告别,真不知是什么滋味。这一走,是通向苦难的深渊,还是驰往幸福的彼岸呢?郭沫若陷入了沉思中……
郭沫若走了,这时他已经在东瀛。
在日本他曾写信给父母,希望解除与张琼华的婚姻,但遭到父母严厉的拒绝。于是只得一面写信恳求父母饶恕,一面函告张琼华希望她能理解他的心:“我们都是旧礼制的牺牲者,我丝毫不怨望你,请你也不要怨望我罢!可怜你只能在我家中作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而此时的张琼华却被婚约的罗网却死死扣住,使她从入郭家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苦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无谓而无望的等待中消耗着青春、恪守着妇道,孝敬公婆、思念丈夫……整整26个春秋,张琼华没有和结发的夫君见过一面,她独守空闺,在无限的等待中忍受着漫长寂寞时光的煎熬。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浪漫地写道,“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而张琼华一生也没有能跨过这道“浅浅的天河”,没有等到那个和她一起“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的人。
26年后的1939年3月,郭沫若回四川老家探亲。
这时的郭沫若已经不是26年前的郭沫若。他以先后和郭安娜和于立群结婚,并生有多名子女。郭沫若已经是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家乡人围着郭沫若,热情交谈、握手。唯独张琼华站在人群后面,默默地注视着根本就陌生的他,而郭沫若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当时,郭沫若的老父亲已86岁高龄,卧病在床,他老泪横流地向郭沫若诉说着多年来张琼华对郭家的贡献,扶上扶下,天天喂药喂饭,没有半句怨言。郭沫若顿时对张琼华肃然起敬。他虽然不爱她,但却觉得应该感谢和尊敬她,于是当着众人的面向张琼华鞠躬致谢,骇得张琼华不知如何是好,多年来压在心头的苦闷与辛酸一扫而光。
张琼华满足了,更因为于立群————郭沫若的新婚妻子就站在身边。
临走,郭沫若给张琼华留下“书付琼华”四个字,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乐山。
解放以后,张琼华生活无着落,从沙湾搬到乐山城里居住。最初以典当为生,卖衣服,卖箱柜,卖盘盘碗碗。后来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了,她就做叶儿粑卖。这是一种用糯米做的甜食,四川人很爱吃。忠厚本份的张琼华不会“偷工减料”,她做的叶儿把工精料足味道好,虽然卖得快,但却亏了本。只好又做小娃娃的小鞋儿小帽儿卖,但也赚不了什么钱。年纪老了,日子又过很艰难。亲戚看不下去,就对张琼华说:“给八爸(郭沫若)写封信,让他每月给你寄些生活费来吧。”说了几次张琼华都不同意。她怕给郭沫若添麻烦。生活实在无着了,她才把自己一月的开支反反复复算了又算,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限额,嘱咐亲戚说:“让他一月寄十五元来吧。”郭沫若收到亲戚的来信后,主动承担起了张琼华的供养责任。他每月给张琼华寄去人民币十五元,以后随着生活费用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元。 张琼华每次收到汇款后,都遵照郭沫若的要求寄去回笺。这,成了这一对名义上的老夫妻的唯一联系了……
张琼华有一个姨侄女在西安工作,写信请张琼华到她那里去玩一玩。于是,张琼华去西安住了两个月。她本打算回乐山的,但姨侄女劝她说:“你老人家好不容易才出来一趟,西安离北京不远,干脆再去北京耍玩玩。”张琼华想想也好,就独自踏上开往北京去的火车。这是1963年的事,离那次郭沫若回乐山又已过去了二十多年。郭沫若和她见了两次面,摆了摆家常,还专门蒸了一顿川肉款待张琼华。但两人的耳朵都不好,说起话来必须提高嗓门,就好像一对老夫妻在大声吵吵。张琼华游览了许多北京的名胜古迹,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等。张琼华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东张张,西望望,显得又惊异又兴奋。活了七十多岁,她总算是开了眼界,为此她深深感激着郭沫若。临走时,郭沫若的秘书王庭芳问她:“想在北京买点什么?”张琼华摆了摆手,说:“不买啥子。” 经王庭芳一再动员,张琼华才去商店里转了转,但也只扯了一截黑色灯芯绒布。她爱不释手地对王庭芳说:“这种料子好看,耐穿,我这辈子还没穿过。”王庭芳觉得太过意不去了,回来向郭沫若汇报后,郭沫若特地叫秘书买了暖水瓶、铝锅、衣料等生活用品送给了张琼华。
告别了京城的繁华,回到乐山以后,张琼华继续过着她尼姑似的生活,不喜杀生,极少吃肉,除早晨一顿是荷包蛋外,其余中晚两餐都是素菜素饭。身体好一点时就到街上走一走,或者坐在熟人的小摊子前,看着别人做生意,一坐就是大半天。年纪愈来愈老,不能上街转了,她就端把竹椅,静静地坐在院子门口往街上默默张望。想来她早已不得不习惯了一个人的孤寂,但有时望着望着眼里也会涌上些泪水……
郭沫若曾说过:“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1980年,这位对郭沫若忠贞不二的老人,在孤寂中默默地辞世了,享年90岁。这时离1978年郭沫若去世整整过去了两年。
她的一生,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真正的幸福。巴尔扎克曾经用沉痛而又惋惜的文字概括了欧也妮·葛朗台的一生:“她在世等于出家,天生的贤妻良母,却既无丈夫,又无儿女,又无家庭。”
也许这也是张琼华的一生写照。
从1912年郭沫若和张琼华结婚到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和郭安娜结婚,这4年的时间是郭沫若人生最艰难的“歧路”,给了远离家乡,刚刚步入社会的郭沫若重重的一击,在家乡的不幸婚姻、在日本的繁重学业和艰辛的生活令他精神恍惚,异常苦恼,甚至险些自杀——“……他把帽子脱了拿在手中,在脱叶树下羼走。一阵阵自北吹来的寒风打着他的左鬓,把他蓬蓬的乱发吹向东南,他的一双充着血的眼睛凝视着前面。但他所看的不是马路上的繁华,也不是一些砖红圣白的大厦。这些东西在他平常会看成一道血的洪流,增涨他的心痛的,今天却也没有呈现在他的眼底了。他直视着前面,只看见一片混茫茫的虚无。由这一片虚无透视过去,一只孤独的大船在血涛汹涌的黄海上飘荡……”——《漂流三部曲·歧路》
这期间,郭沫若没有任何文学作品。
“凤凰”还没有“涅盘”。
当时郭沫若24岁。
郭沫若是不幸的,而张琼华更是不幸。
郭沫若人生的第一部曲“歧路”就在这——“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
Ⅱ 长城军魂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长城军魂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华夏河山,雄伟壮丽,地大物博,这片富饶而辽阔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人类的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无数的世界奇迹。然而,这片土地也成了列强窥视和侵略的对像。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这原本是一个月明星稀的秋日夜晚,秋虫在低呤,晚风在轻拂,一切都即将进入梦乡。但是,有谁会想到,一个由东瀛倭寇蓄谋已久、将会震惊世界的阴谋正要在这片土地上实施!就在这天晚上,日本关东军将位于沈阳北大营南约八百米的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炸毁,并伪造现场,诬蔑为中**队所破坏,紧接着以此为借口,由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蓄谋已久的武装攻击!面对日寇的侵略,国民政府竟然对驻军下令不许抵抗!因此,大多数军队不战而退,将华夏河山拱手与敌。
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军队抗命,他们以军人守卫国土为天职,拼着一股血性,不顾势单力薄,奋起反击,官兵齐心,以血肉之躯,来悍卫国家的尊严。然而终究因为寡不敌众,一个个奋战到生命的最……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Ⅲ 日文这个岛国的由来,以及历史
约公元2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部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关系)。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范围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经过一千多年,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比较统一的国家,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日本传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神武天皇,是圣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的“皇纪”。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按道皇居二重桥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 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幕府时代 1192—1852年 在12世纪,日本形成了称霸关西的平氏和称霸关东的源氏两大势力集团。1167年,平氏集团首领平清盛任太政大臣,从此武士开始掌握实权。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在1180年与1185年爆发两次战乱。此后,各武士集团之间争斗不断,先后出现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又称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统治的时代。期间日本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多次对外征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政治混乱内忧外患频发。 明治维新 1852—1912年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许多日本人在黑船叩关后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明治维新就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大正、昭和时代 1912年7月30日—1989年1月7日 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
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平成为下一任天皇。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平成时代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阶段。这一时期失业攀升,财政赤字庞大,加上奥姆真理教发动的一系列恐怖攻击与阪神大地震,社会陷入不安。 2000年后,日本经济已稳健复苏,逐渐摆脱了长期低迷的局面,政治方面则因多方面原因频换首相。
Ⅳ 民国十大汉奸是谁
民国十大汉奸分别为:张景惠、王克敏、梁鸿志、王揖唐、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褚民谊、傅筱庵、陈璧君。
1、张景惠:字叙五,满族,辽宁台安人。奉系军阀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汉奸,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
(4)东瀛铁路扩展阅读
在抗日时期,汉奸出现是由多种因素促成,主要有:
1、最本质的原因是日本的威逼利诱,有一些人立场不坚定妥协了。
2、从社会整体看,政治腐败造成严重社会矛盾也加剧了汉奸的产生。
3、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是汉奸产生的基本原因 。因为,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上各自为政,事实上出现了许多独立王国,导致部分民众对国家没有认同感,国家观念淡薄,而地域观念很强。
4、文化教育的失误是汉奸产生的深层原因 。五四运动以来全盘否定传统,但又没有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汉奸思想意识的流行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Ⅳ 痴汉是啥子意思呢
1、愚蠢之人;笨蛋。
《北史·裴谒之传》:“ 文宣末年昏纵,朝臣罕有言者。 谒之上书正谏,言甚切直,文宣将杀之,白刃临颈,谒之辞色不变。帝曰:‘痴汉,何敢如此!’”
2.谓真挚的人。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程氏 又评 袁督师 之为人曰,举世皆巧人,而 袁公 一大痴汉也。”
(5)东瀛铁路扩展阅读:
现代意义
简略地将,痴汉相似与咱们平常讲的"色狼"或"色情狂",然后因为"痴汉"中的"汉"字,因而它专指男性。
一般痴汉出没于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等,并趁机用身体部位去性搔扰她人.为了处理痴汉性骚扰的疑问,日本的地铁还设女人车厢,日本的电车也有所谓的女人专用车辆,看来痴汉的疑问还真严重啊。
参考资料:网络:痴汉
Ⅵ 谁有李大钊的资料请告诉我,谢谢!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编印《国耻纪念录》,撰写《国民之薪胆》,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散发《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编辑,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年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3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来宋庆龄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当李大钊、林伯渠等人来商谈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问题时,孙中山立即看到把力量联合起来的价值”。“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1923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4月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1月26日被孙委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议决请孙立遗嘱。五卅惨案发生后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沪案雪耻会”,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8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被捕前,宋曾致函李大钊,“请他寄一本他认为较好的版本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英文版。李选寄了一本”。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Ⅶ 皖赣铁路的简介
皖赣铁路自安徽省芜湖市至江西省贵溪市,全长570千米,北连宁铜铁路,南接浙赣铁路和鹰厦铁路。
皖赣铁路经过两个发展历史阶段,老线开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1985年建成为单线铁路。新线含新建皖赣双线、皖赣既有铁路改造两个项目内容,皖赣老线将主要进行区域间货运运输,同时兼顾部分区域客运。皖赣新线建成开通,有利于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沟通安徽、江西两省的主要铁路干线。 皖赣铁路建于1958年,1981年全部建成,1982年通车。其中湾沚至孙家埠间43公里,由原宁芜铁路改建而成,有着传奇历程。
据史料记载原宁芜铁路,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六月由吕佩芬提议并筹资建设的,经历坎坷历程。
吕佩芬(生卒年龄不详),名烈英,号晓初,又号筱苏,外号季兰子,旌德庙首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顺天、贵州、湖南乡试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经济特科收掌官,国史馆、武英殿和起居注协修,编修处总纂、功臣馆纂修、文处行走(文处任职之意)、文渊阁校理、直隶永定河道员以及二品衔侍讲等职。
在晚清翰林院中,由于王仁堪、蒋艮、洪思亮、周克宽、吕佩芬、曹鸿勋、张百熙各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俊秀飘逸是他们书法艺术的共同风格,因此,时人盛赞谓之翰林七贤。
吕佩芬的遗作有《东瀛参观学校记》《湘轺日记》《特科记事》等,此外,他还编著了《经言明喻篇》和《注释分级古文读本乙编一》等。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采唐集》,现已成为传世之作。2003年1月11日,吕佩芬的书法扇面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公开拍卖。
除了书法成就之外,吕佩芬的一生还做出了三件了不起的事情:
一、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吕佩芬等人奏准设立“安徽省铁路公司”,倡修皖赣铁路,计议该路北起芜湖,经湾沚、宣城、宁国、旌德、歙县、屯溪、婺源(婺源原属安徽)达江西景德镇;
二、光绪三十三年,吕佩芬在家乡庙首倡办正蒙初等小学堂,该学堂为本县五所最早的新学之一;
三、宣统元年(1909),吕佩芬出任永定河道员后,知人善用,修坝建闸,为降服永定河水患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抉择,取得良好效果。 耗资巨大 筹款维艰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安徽巡抚诚勋会同两江总督周馥将就地筹款情形奏准在案,八月经商部、军机处文准,刊发总办安徽全省铁路关防。九月十五日呈报,先造芜湖至广德的江南铁路,约三百余里,招募股银四百万两。经商部核准十一月初一日在芜湖设立全省铁路办事处,经理招股事宜。(铁)路捐彩票发行总部设在上海,自三十二年五月起,仿照湖北,票额六万张,每张售洋七元。
然而,由于皖赣铁路穿山越岭,路途遥远,工程浩大,因此,所需资金非常庞大。皖赣铁路从最初的商办最终还是变成了官商合办,筹款进程显得更加复杂。
安徽省私营铁路公司在芜湖成立后,立即开始招股、勘路、购地、筑路等事宜。最初的规划极富创意,先从芜湖修一条铁路到江宁,而后再修长江南、北两线铁路。江北线路由芜湖对江的裕溪口起,经合肥、含山、庐州、凤阳、蒙城、亳州与卢汉(京汉)铁路相接,计程五百余里;江南线路由芜湖经湾沚、宣城、旌德、徽州到江西的景德镇,与将来浙江境内的铁路相连,计程七百余里。南线中途又由湾沚、宣城、广德修至浙江泗安与将来的赣线铁路相接,计程二百余里。当年规划中的安徽铁路全长约一千四百余里,所需资金大约为二千万两。
筹款之法依照川赣两省谷捐盐价为例,以芜湖出口之米、徽州洋销之茶及长江运售之木三者为大宗。米捐每石收五分,铁路、矿务各分一半,凑足十两换给小股票一张,一百两换给大股票一张。后来由芜湖商会首任总理李经榘出面,动员各家米商认股,作为皖赣铁路专用股票,不再加征米捐。盐酌加四文,只有山东盐经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酌减一半,其余酌提各项公积存储办理。经皖绅孙家鼐、李昭炜等人函请,除盐价、米捐之外,公开发行彩票,开彩仿照各省章程,按月印销,所得之款专为局中薪津杂支测勘之费。 皖赣铁路第一次上马是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安徽省私营铁路公司在芜湖成立后因鉴于芜湖经湾沚、广德到浙江一线客货较多,于是决定先修芜湖至广德的铁路。原想招收股本库平银400万两,后仅筹集到股本银200万两。工程设计为挪威人薛文、劳克和日本人管野道。1911年4月,200万两库平银已经用完时,仅完成芜湖至湾沚32公里的路基桥涵。光绪三十三年,李经方出使英国后,继续筹款一再落空,1914年3月,公司因无力续办,后经北洋政府批准撤销。
皖赣铁路第二次上马是民国二年(1913)。这年一月,李经羲等12人要求北洋政府兴建横贯宁、皖、赣、湘四省的宁湘铁路,同年3月得到批准,并决定将私营芜广铁路路基桥涵收归国有。1914年3月,由交通部会同财政部与英商中英有限公司签订宁湘铁路借款合同。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修建工程也因此再次搁浅。
铁路未成路基在。1926年(民国十五年),商营宣芜广长途汽车公司在宣城成立。董事长徐光炜、经理张余生都是宣城人。他们集资购进十辆“福特”“雪佛兰”简易客车,利用芜广铁路路基修筑通车经营客运。每天有四个往返班次,票价人公里三分,后调整为五分,营业甚旺。至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铁道部要收回这段路基建筑芜乍路(即江南铁路),始被迫停业。
皖赣铁路第三次上马是1932年。当年6月,由国民党政客张静江、李石曾拉拢上海财团,打着继承孙总理遗志,建设东方大港的幌子,修筑芜乍(乍浦)铁路,得到南京国民党政府铁道部的批准。先在芜湖成立了商办江南铁路有限公司,后筹款80万元修筑芜湖至宣城段。1933年2月,铁道部同意以极不合理的36万元(安徽商办铁路公司花了200万两库平银),将前芜广铁路芜湖陶沟至湾沚的32公里线路让给江南铁路公司。1933年3月开工,1934年11月25日通车到宣城孙家埠。
皖赣铁路第四次上马是1936年。同年5月,京赣铁路工程局成立,开始全线勘测设计。此次将皖境铁路与赣境铁路分为两段,分别于1936年9月和1937年2月先后开工,1937年7月和10月相继铺轨。1937年11月,南京、宣城相继沦陷,即将建成的皖赣铁路被迫停工。沦陷时全线路基桥涵已基本完成,南北两端已部分铺轨。1938年夏,日军逼进中原,国民党政府命令当地驻军破坏路基桥涵、隧道,拆除轨道,此后,初具规模的皖赣铁路只留下了一条残缺不全的路基。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即把重新修建皖赣铁路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58年9月至1961年7月,先后两次开建,时间不长即停止修建。1971年至1973年,南昌铁路局管段自建通车。安徽境内则由安徽省组建皖赣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各地县成立指挥部,组织民兵团和部分专业队伍施工。不久,由于国家压缩基建投资规模,省指撤销,民兵返乡,皖赣线再次停建。
1973年,交通部(当时铁道部与交通部已合并)决定,芜湖至景德镇的修建任务交给四局完成(注:1970年底,第四工程局和第四设计院合并为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原铁道部基建总局局长阎海青任局长,由武汉军区军管,局机关设在武汉四院原址)。为了保证皖赣线及时开工,经军管会和局领导研究决定,全线施工队伍由三个工程处组成,并成立以副局长刘汉东为指挥长、政治部副主任王志进为政委的皖赣铁路建设指挥部。三个处分别为第五工程处和1973年5月与1974年7月分别从昆明铁路局归建的第四、第六工程处。
1974年7月1日,皖赣线正式开工。万万没有想到,这条历尽沧桑的铁路又会遇到新的挫折和严重干扰。开工不到一年,由于国家压缩投资规模,而建路需要的钢铁水泥木材等供应不足,只好削减施工队伍,停止隧道桥梁等重大工程项目,留下部分人员肩负起路基土石方的施工任务。1975年,负责皖赣北段施工任务的第四工程处调往河北静海,参加津浦铁路北段的改造,留下的任务则由第六工程处承担。从此,皖赣线打破了线、桥、隧齐头并进的常规,放慢了施工速度。这是铁四局进驻皖赣线后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1975年10月,正当全国人民开始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的局面,各项事业出现新气象的时刻, “四人帮”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高潮。此时的六处造反派也活跃起来,使全处管段的施工生产基本处在于停工状态。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垮台,六处的造反派也垂头丧气地沉默下来。为了使一度瘫痪的六处重新振作起来,安徽省委联络组和局工作组以举办学习班的形式,把近200名造反骨干集中起来,用三个月时间进行学习,分清是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此同时,对处段领导班子再次做了调整,对个别造反派骨干给予适当处分,将参加学习班的部分人员调离六处,到其它工程处另行分配工作。动乱了十年的六处终于平静下来。 1970(?)年1月,皖赣铁路恢复施工建设。景德镇南至贵溪段132公里,于1980年7月1日建成并投入运营。芜湖至景德镇南段407公里,于1970 (?)年正式开工,1981年12月临管运营。1982年10月1日,皖赣铁路全线通 车,第一列旅客列车于中午12时50分到达景德镇站,全市各界群众数千 人进站迎接。当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社均播发了皖赣铁路通车 消息。至此,景德镇人民期待通火车的愿望,终于实现。
皖赣铁路从1905年立项,到1985年正式开通运营,整整经过了八十年的艰难历程,其间,五上四下的建设过程更是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