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紫云宫(武当山文化内涵)

武当山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代有开拓扩建。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曾动用军夫30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从而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规模。武当山的道教音乐也是中华音乐的活化石。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教、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主要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武当山的道教文化

  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年)已有之。《后汉书》记载有朱穆隐居于武当山。南北朝时(386-582年)郦道元(?-527)撰《水经注》,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谢罗山等。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年)编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当山列入其中。到了杜光庭(850-933年)在901年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则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并不多见。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后汉书》、《水经注》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年)撰《元和郡县图志》,都没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年)编《太平御览》卷四十三“武当山”条,引用的资料有《武当山记》、《南雍州记》、《阴君内传》,《甄异传》,记载历代在武当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阴长生、戴生、谢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迹。乐史(925-1002年)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武当山”条也没有关于玄武的记载。此可以作为北宋初期人们尚未把武当山与玄武牵上关系的佐证。   武当山成为祀奉玄武的圣地应该是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出现以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紫霄宫祭祀玄武,可能是武当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为主的宫观。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实录》对太和山,即武当山有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于翼轸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当山修行的情节。《玄帝实录》记载﹕“王子(玄武)十五岁辞父母,离宫寻访幽谷。于是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师语,越海东,果见师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上凌云霄,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诫,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潜虚玄一,默会万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宋元交兵之际,均州也遭兵灾,均州武当山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紫霄宫在1260年以后已杳无人迹。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燕京。1269年冬天,有龟蛇出现在燕京西郊高梁河,众人以为是玄武显灵,象征元王朝国运兴隆,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筑昭应宫以祭祀玄武。道士汪贞常入武当山,于1275年率领徒众鲁大宥等人重建五龙观。1278年以道法术数著名于世的道士赵守节,领其徒重修武当佑圣观。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充任武当山都提点,并屡降御香至武当山祝愿祈福。   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对武当山名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由于玄武在此修道成功,飞升之后,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而改名为武当。其书中充满了玄武在武当山修道降魔的遗迹。兹以五龙观为例,说明元代将武当山的风物附会玄武的情形。   据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龙观记碑》所载,五龙观兴建的原因是由于姚简到武当山祷雨有验,将此灵异奏闻唐太宗(627-649年在位)。太宗降旨就武当山建观以表其圣迹。南宋末,王象之等附会五龙观为玄武隐居的地方。刘道明更据此而编造出玄武得道飞升的时候,有五条龙掖驾上升,所以在他旧隐的地方建五龙观以祭祀之。   成书稍后于《武当福地总真集》的《玄天上帝启圣录》,在修道武当山的故事,添饰了历经考验的情节,使玄武的传记更符合道教神仙传记的惯用结构,即修道者从开始修道,历经考验,最后升登仙界。而且新增加的情节都注明有遗迹。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敬功用。   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音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   道乐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则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音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   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阮等弹拨乐。 主词条: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耗资数以百万计,日役使军民工匠30万人,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大有玄妙超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金殿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 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前为金锁峰,右绕磨针涧。武当山五龙宫共建有宫观庙宇850间,规模一度庞大,被列为武当山建筑最早的八宫之一。南宋时,战争频繁,五龙宫道教建筑在“百年之中,三罹兵火”在历朝的战火中,五龙宫大部分被焚毁。五龙宫为白云观底层建筑,由正殿、两廊、观音楼等组成,富丽堂皇。   复真观大殿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未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故通过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紫霄大殿   武当山紫霄大殿,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主词条: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族武术流派。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武当三丰太极剑   武当三丰太极剑与太极拳同出一格,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创太极拳后又吸百家剑法之长融道家养身法创编了太极剑。武当三丰太极剑吸收了道教文化思想,具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又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延年益寿的功用,是集武术与养身为一体的剑法。   伏虎拳   伏虎拳又称降龙伏虎拳,是优秀的汉族武术拳种之一,属于武当山的镇山之拳,武当山习武道人增长功力的拳种。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主要练习方法有:带手、冲拳、反腿、三连手等。风格特点是刚中见刚、柔中至柔,式式逼人,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更有防身制敌之用。   丹派武当剑   丹派武当剑系武当派内家剑法,其特点再剑道中以神为先,全凭神意,神足而道成,要求“神,剑,身”三者合一。丹派武当剑素以奇巧善变的剑法著称,集各派剑术之长,不仅有前后左右之变,还有腾空击舞、一发即至;全套单练剑法为一百三十二式,演练时可以分路单练,也可以连续演统,剑路可长可短,式而精,无花招舞姿与重复之式,堪为武林瑰宝、国术精粹。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主词条:武当山道教医药   武当道教医药学的理论核心是以“气”为本,保“气”为先。武当道教医药受楚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楚汉文化中的“养气”理论,在医药理论上是以气为本,保气为先。老庄名著《知北游》中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南宋石泰《还源篇》中说:“气是形中命,心为性中神”,三丰《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从以上这些文献上可以看出,“气”是人生命之关键,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因此,武当道教医药中特别注重“气”的保养。自从武当山道教创建以来,武当山的道医们就源源不断地从民间吸取营养,引进技术,将流行在民间的各种健身养气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纳入道教医药体系中,成为武当道教医药体系中“养气”方法的准则。在用药治病疗伤方面,道医们也是以养气、理气、破气、调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文王一支笔   文王一支笔是蛇茄科植物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a)或蛇菰(BalanophoraJ Wjaponica)。高5-15厘米。因它的花序形如粗粗的毛笔,民间传说周文王路经神农架,曾用它当笔写诗作画、批阅公文,故得此名。又因这种植物为寄生植物,常寄生在其它植物的根部生长,所以又有“借母还胎”之别名。   文王一支笔主要生长在武当山景区,位于武当山南部地区的神龙架也生长文王一支笔。文王一支笔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林下,寄生在木本植物的根上。   灵芝   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以紫灵芝药效为最好,灵芝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分布最广的在江西,灵芝作为拥有数千年药用历史的中国传统珍贵药材,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   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   三丰定神汤   药物组成:天冬、人参、茯神各35g,石菖蒲18g,川黄连6g,炙甘草10g,灯心草5g,朱砂1g,麝香0.5g。   按:本方载于《张三丰全集》,有养心利脑,定神宁心之效。张三丰是明代武当山著名道士,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善医,人称“匕针先生”。因朱砂有毒,麝香稀贵,故两药可略不用对于心脑气阴两虚,复兼心火扰神、烦躁失眠、心神不宁者,可加珍珠母、灵磁石、生龙齿、合欢皮。 玄天上帝瑞应图录   明代道教绘画。主要记载有关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在人间显现的祥瑞,分天上、地下两大部分,一图一录。   武当山祥瑞图   明代彩绘。主要描绘明代大修武当山,各宫观建成后,天上呈现出的祥瑞景观。画面青山含黛、白云缭绕、彩霞如锦,充满神奇色彩。其构图严谨,设色妍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说,明朝时候,辽东有个道士,叫张三丰,到河南方城炼真宫出家。张三丰又穷又脏,早晨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一年到头不换衣裳,两年到尾不晒被子,人们叫他邋遢张。别看邋遢张邋遢,他却有一身好武艺,会玩大把戏(杂技),也会玩小把戏(魔术)。说话、做事,疯疯癫癫的,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叫人琢磨不透。所以有人称张三丰为张三疯,也有人说邋遢张是半仙之体。那年冬天,炼真宫当家的病了,大小道士都到师傅床前问安,邋遢张也来了。师傅瞧不起他,翻身把脸扭向床里,邋遢张问:“师傅,师傅,病好些吗?”   师傅只装睡着了,邋遢张又大声喊:“师傅,师傅,病好些吗?”他喊了一遍又一遍,喊得师傅不耐烦了,用嘴“哼”一声,意思是:快走开!   “好哇,师傅想吃‘哼(杏)’(均州方言,“哼”与“杏”同音)我上山给你摘。”邋遢张一边说一边走出庙门。这时,大雪纷纷下,北风呼呼吹,满山遍野什么也看不清,他在雪地里鬼混了一会,真的摘回两个黄杏子,杏把上还带着两片青丝丝的叶子。当家的一看见杏子,病好了一半,一吃杏子,病全好了。从这以后,大家才佩服张三丰的道行。   过些天,邋遢张对师傅说:“永乐皇帝正修武当山,我要去给真武祖师帮把力。”   师傅说:“你医好了我的病,我舍不得你走。”   “我给你脱双草鞋,你想我的时候,穿着草鞋就到我面前了。”邋遢张说罢,将草鞋放在神桌上的香炉里。   第二天,道士娃来上香,见香炉里放着一双又脏又臭的烂草鞋,就对师傅说了。当家的跑来一看,臭气难闻,伸手拽出朝院子里一摔,烂草鞋变成一对雪白的鸽子,“扑楞楞”飞上天空,落在云彩上。   当家的后悔极了,失声叫喊:“邋遢张又玩把戏了,这原来是一双‘踏云靴’呀!”   

武当山简介的内容是什么?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况: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代有开拓扩建。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曾动用军夫30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从而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规模。武当山的道教音乐也是中华音乐的活化石。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教、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文化遗产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主要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介绍武当山100字左右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内家拳发祥地,她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举世罕见的古代建筑、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绝伦的武当武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道教理想的、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分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武术之乡、国家4A级旅游区、世界文化遗产”殊荣。   武当山,绵延800里,其自然风光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形成独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天然奇观。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是道教信众心目中的神山,在建筑规模上,甚至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是因“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为巩固政权,安抚民心,自称是武当真武神,保佑他和他的父亲朱元璋取得天下。在明永乐十年下令重修武当宫观。12年时间里,明朝的皇帝在这里建造了净乐宫、紫霄宫、元和观等33处庞大的建筑群,一共有殿堂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使武当山称为著名的皇家宫观。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文化赏析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 况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 ,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教、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武当山净乐宫复原工程效果图(4月16日摄)。净乐宫始建于明代永乐16年(1418年),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八宫之首”,原位于古均州城内。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工程时,属淹没搬迁之列,由于各种原因,复原工程一直没有开展。净乐宫复原工程2002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北郊动工,将于2004年6月完成主体结构。>> ◎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主要遗产 武当山太子坡风景区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武当山复真观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9年8月,武当山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成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

“武当” 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含义?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武当山为祭奉玄武的圣地

武当山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一、武当山成名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二、“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   三、武当山记载的最早一位老神仙名叫尹喜,当年他观函谷关“紫气东来”,不久老子从这里经过,并向他传授《道德经》。   之后尹喜想找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修炼,于是他便寻到了武当山。如今在武当山三天门岩石下,还有尹喜岩,这是当时尹喜到达武当山最高的地方,眼往天柱峰,心驻大罗天。于是,武当山渐渐成为了道教修炼的地方。      扩展资料:   武当山历史传说   相传在2500多年前,净乐国(所谓净乐国,是古均州的别称,也就是现在的武当山所在的丹江口市。当年还留有净乐宫,50年代修丹江水库,也就是现在的太极湖的时候,给淹没了。)太子,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他无意继承王位,十五岁时便辞别父母,入武当山潜心修道。在乌鸦神的指引下,在武当修行了四十二个春秋,终于得道成仙,成为一代天帝,即玄武大帝。   在中国古代把天空里东南西北划分成为“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玄武’即龟,因此化身为水神,由于又主北方,因此又是北方之神。   在宋朝,玄武一词需要避讳,所以改叫真武,在很多城市中都有真武庙,供奉的就是玄武大帝。到了明朝,朱棣篡位定都京城,为了体现封建帝王“君权神授”的理念,于是就想到了武当山供奉主宰北方的玄武大帝,这也就给武当山香火鼎盛埋下了伏笔。   当年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老神仙,受明永乐帝规划武当山为皇家道场的皇命,对武当山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规划建造。   在孙碧云规划下,武当山各宫观皆符合皇家规制,既体现皇家道场的气派、又根据山势展现皇权;既表现玄武大帝传说对武当山的神话色彩,又体现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将这一切融为一体。经过5年的建造,已经修建太子坡、紫霄宫、南岩等,而此时孙碧云羽化登仙。   此后武当山的建造便由永乐帝的驸马都慰沐昕继续完成,直到武当山大顶的金殿完工。武当山的古建筑群在明代,历经十几年的时间逐渐形成规模,兴盛于明朝,并也伴随着明朝的兴衰。   元末明初,武当道门著名的内丹修炼家、道学研究家张三丰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融汇了道、儒、佛三家理论,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借鉴少林拳法之优点,纳武技与道义于一体,创立了太极丹道修炼体系——太极拳法,作为内丹修炼之动功。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慢慢便有了中国武林中“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河北古武当山春季旅游好吗

  古武当山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古武当山为道教历史史山,位于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距邯郸市70公里。山顶有一 古武当山   唐代古碑上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古武当山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同样他是一个道教旅游的地方。

荆楚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的八大内涵: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你知道河北邯郸有哪些旅游景点吗?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素称河北省的南大门,境内有很多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武当山位于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距邯郸市70公里。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此为古武当山,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它武当山。古武当山上庙主峰海拨1437.7米,真武古庙建在山的极顶处,庙内供奉着道教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极宗师张三丰。山顶有一唐代古碑上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古武当山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相传,这里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当地用9个数字形象地概括了娲皇宫特点:1座吊楼,2种宗教,3个石窟,4组古建,5种刻经,6部经文,7尊塑像,8大功绩,9根铁索。如今,景区内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堪称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的瑰宝。景区由入口区、补天园、补天湖、娲皇宫和补天谷五部分组成,现存北齐石刻、唐代题记、宋代砖墙、明清建筑等古遗址,有林地、山谷、园林、水系等自然景观。其中,北齐摩崖石刻、主体建筑娲皇阁、女娲祭典为景区三大精髓,分别以“天下第一壁经群”、“活楼吊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享誉国内外,是研究我国根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京娘湖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亦称口上水库,京娘湖有“太行三峡”之称。距武安城30公里,距邯郸约60公里,位居太行山脉腹地。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长短各3公里。这里山水环绕,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川谷深幽,赤壁丹崖,色彩斑斓,林木茂盛,波光粼粼,风景秀美,造化神奇。现已凭借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京娘湖因宋太祖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京娘湖风景区包括:高峡平湖,仙灵峡,宋祖峡,京娘峡,怒狮昂首,神龟探头,雄鹰视,屯山积粮神女舍粟叠桥戏月驼峰竞秀,妆寒潭遗恨,云崖寄志古岩飘绵,青峰开屏危岩藏经等18景。      长寿村位于武安市西北56公里处摩天岭脚下的艾蒿坪村,自建村以来,寿命均在85岁以上,故称“长寿村”。山崖旁,泉水从山岩涌出,富含矿物质成分和中草药成份,常年饮用少病益寿,故称“长寿泉”。山上物产丰富,原始次生林中长满了油松、樟子松、漆树、板栗等珍贵树木,野生连翘茶林,党参、丹参、黄芪、柴胡、何首乌等二百多种中草药材,气候湿润,雨水充足,经山上药材根系过滤,渗入地下,形成甘冽之泉。连翘有清肺消炎功效,采摘嫩叶土法蒸制成茶叶,泉水冲泡饮用有养生保健作用,故称“长寿茶”。摩天岭最高峰海拨1747.5米。层峦叠峰,峡谷深幽,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山泉叮咚,空气新鲜,气候宜人。      广府古城是我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也是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在太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广府古城原为永年城,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城河广阔,地势低洼,周围环水,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古城闻名于世绝更多的是因为这里和太极拳的渊源,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被誉为“中国太极拳之乡”,连续举办的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年年都吸引千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和许多太极拳门派前来。而浅植稻苇,深种荷藕,不仅鱼虾丰富而且野生鸟类繁多,呈现出“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雁戏鸟鸣”的南国水乡景象,“北国小江南”的美景也是广府的胜景之一。      武安朝阳沟风景区中国著名现代戏曲作家杨兰春的出生地,也是名扬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现代戏曲《朝阳沟》创作及剧中主要人物银环、栓保的原型地。它位于邯郸市西部深山革命老区-----武安管陶乡列江村,面积八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峰峦叠嶂悬崖绝壁,巨石嶙峋。朝阳沟风景区分5个景区,主要景点80处、景观160个。特色观赏和游览景点有列江村杨兰春、栓保、银环旧居、豫剧《朝阳沟》中的地名原景地、阳坡垴、东山头、野草湾、跌水岩,其它主要景观还有原始森林公园、山寨遗址、黑龙溶洞、马头山、狮子峰、五圣庙、饮马泉、百步天梯、一线天及朝阳湖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喜欢点关注吧!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