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小莲庄用英语怎么说
标准的翻译是 Liu'S Fa Yuen 或 Liu's Garden -选自大英百科全书
南浔在浙江哪
南浔古镇南浔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城区以东,与江苏省苏州吴江市交界,北滨太湖,南望杭州,东达上海,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和旅游胜地。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 旅游线路 南浔交通地图 1.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刘氏梯号(红房子)-镇史馆-求恕里-张石铭旧宅 2.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江南民俗风景区-刘氏梯号(红房子)-广惠宫-镇史馆-求恕里-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百间楼 自驾车路线 杭宁(杭州—南京)高速公路,距离出口为36公里; 沪杭甬(上海—杭州—宁波)高速公路,距离出口为45公里: 沪宁(上海—南京)高速公路,距离出口为65公里; 乍嘉苏(乍浦港—嘉兴—苏州)高速公路,距离出口为30公里。 上海:从沪青平公路上去,穿过平望镇后上318国道,一出吴江便到。来回过桥过路费总计80元。 杭州:从104国道到湖州后转318国道 南浔门票门市价100元. 南浔古镇景点 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虽经修整,但己失昔日风采)。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迸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均 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自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以门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小莲庄 小莲庄(国家文保单位)、嘉业堂(国家文保单位)、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南浔素以园林和藏书楼闻名天下,小莲庄和嘉业堂就是其典型代表,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碧水环绕,园内绿木深深,不染一点俗尘,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位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意境,内有御赐牌坊、匾额、碑廊、家庙、净香诗窟、叔苹奖学金成就展览馆等景点。 嘉业堂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其园林造法和小莲庄异曲同工,而园内的藏书楼则闻名天下,内藏有书籍60万卷,共1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 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和久安老年社会福利中心是久安公司新近开发的景点,文园与小莲庄和嘉业堂毗邻,内有文昌阁、徐迟纪念馆......
南浔小莲庄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
南浔古镇小莲庄是清朝宰相刘罗锅的故居吗
南浔古镇小莲庄是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故居,而不是我们电视剧里面看到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的故居。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清末光禄大夫)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颍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小莲庄 地址:南浔区南浔镇人瑞路(南浔古镇) 南浔市区可以到安吉埭站乘坐以下公交车到达: 102路b → 南浔114路 102路a → 南浔114路 103b路/103路/103a路/102路a → 151路 102路 → 151路
南浔古镇的景点需要几个小时可以游览一遍?
一般的话,最主要的,国家级的小莲庄,藏书楼,张石铭故居3个点快一点2个小时,其他的话看下也没多少时间,你想深入了解的话这个也说不清了。一般我们带3个小时差不多了。
南浔古镇的地理位置
南浔古镇景区,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位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 南浔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1月气温最低,平均2.8℃—3.8℃;7月最高,平均28℃—28.3℃。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南浔小连庄,藏书楼是怎么在抗日时期被保留下来的?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刘氏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购得名为“鱼池径”荷池及周围土地,原为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茵,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前后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为刘氏夏季赏荷、迎客游览休息和每年春秋二季的活动之处。 1949年5月7日,周恩来致信中宣部:“要保护好浙江南浔镇刘氏嘉业堂藏书楼和太原普善寺的藏经。”6月下旬,嘉兴县委接到通知,急令嘉兴独立营第一连,由连长沈英杰和指导员胡国钧带领,连夜赶往南浔执行任务,实施了对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小莲庄的保卫工作。 解放后,小莲庄曾先后办过医院、工厂和学校等。1980年经湖州市人民政府发文迁移了卫校,并于年底对外开放。1984年5月,建立文物保管所。198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推荐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莲庄在百余年历史中,曾遭到两次人为的损伤,抗日战争南浔沦陷期间,部分建筑被焚毁,“文革”期间也有一些建筑被拆除。 通过国家拨款、地方集资和文保所自筹等方式,对小莲庄逐年进行了修建。先后修复了被毁的亭子、曲廊和水阁;整修了东升阁、退修小榭和刘氏家庙等,除“七十二鸳鸯楼”有待重建,现已基本恢复了小莲庄的原来面貌。 随着小莲庄的逐年维修复原,更展示了江南名园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观光旅游者,国际友人也慕名而来。小莲庄也将为江南古镇的繁荣,发挥其独特作用。
南浔小莲庄作文
莲庄主人---刘镛 小莲庄为南浔景致之最,原是“四象之首”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家庙和花园。传说因为主人钦慕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建于湖州的莲花庄得名。 有人估算,刘镛的家产,在19世纪90年代时达到了2千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是7千万两白银。 1885年,通奉公刘镛59岁,开始修建私家庄园“小莲庄”,他准备在庄园里修整一个十亩的荷花池,再在池边建几座亭台楼榭,以便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赏荷、垂钓,安享晚年。 这时候的刘镛,已居南浔“四象”①之首。也许,他希望静对荷花池时,能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或许,他会想,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你的心足够大。 此时的刘镛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绵绸布庄的小学徒。那一年他15岁,由于家境贫寒,刘镛在布庄帮工,他起早贪黑,从厨房到澡堂,什么事都干,但辛苦一天却只能得到十文点心钱,即使像他师傅,身为店中执事,岁俸也不过百缗(一千文为一缗)。 对于处处留心想要自己起家创业的刘镛而言,每日十文的酬劳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考虑着,要往丝业上发展。 南浔,倚天目诸山之胜,揽太湖苕溪之秀,所有的灵气凝结为一缕缕蚕丝,绵软柔韧,质地晶莹,名闻遐迩。当时正值“欧洲诸国开商埠于上海,大购湖丝,岁出口八九万包,业丝者赢获过多”。这一切皆被刘镛看在眼里,不禁为之心动。若想开创自己的事业,从丝上着手,当是一条捷径。 于是,1842年,16岁的刘镛“跳槽”到谈德昌丝行当伙计。丝行的待遇比绵绸布庄大有提高,不仅“年贴膳洋银十圆”,年底,谈老板因刘镛勤快能干还“酬洋银六圆”。 (岁月几经变迁,人世几度沧桑,十亩荷花池,经历了百年的动荡,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岸边,赞叹它的美丽、惊羡主人的财富时,有几人能够想到,当年的刘镛,在成为一方大亨之前,只是那么一个不起眼的穷小子,足见人的心有多大,就能走得多远。) 刘镛进入谈德昌丝行当小伙计时,早已存了心机,将来要另立炉灶,开创自己的事业。由于他聪敏好学,短短四年时间,便“靡洪靡纤,不待提谕,劈见症结”,尽通丝业经营的奥秘,掌握了经商的规律。 1846年,正月新春,家家户户都忙着辞旧迎新。刘镛的心中,也涌动着开始新生活的想法,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开始着手做一番自己的事业了。于是,他辞别了谈德昌丝行,拿出所有积蓄,开了家叫做“刘恒顺”的小丝行。 南浔最富有的一“象”,就从这里,开始了最初的萌芽。 沿着曲曲折折的水路,往北,摇上三天三夜的橹,穿过那一座又一座的石桥,便到达了上海十六铺。 这是刘镛第一次去上海打听丝价,此前,他的小丝行每日收购蚕丝,打烊后立刻转手卖给广东商人开设的大广庄,赚点小小的差价。 日子本来倒也安逸,只是这一年的春天,春丝抽得特别多特别好,广庄联合几家大的丝行有意压低辑里湖丝的价格,眼看生意就要赔本了。 是不是可以自个摇船把丝直接卖到上海去?刘镛突然冒出这么个念头,随即又把这念头打压下去——没资金、没大船,这样莽莽撞撞地去了,能行吗? 倒是刘镛的夫人沈氏,另有一番见解:“咱们没有本钱没关系,从小做起,慢慢积累,没有大丝船,哪怕去租农船或者航船,总得试试。” 是啊,总得试试,与其坐而待毙,何不放手一搏?当年从小学徒小伙计,不也这么过来了吗?那时候行,现在为何反而不行? 刘镛哗哗摇着橹,日夜兼程,顺着那曲曲折折的水路,到了上海十六铺。 上海十六铺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轮船,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美洲,刘镛的小船似乎格外寒碜,他的心,沉甸甸的。 刘镛摇着船,在大轮船的缝隙里几经辗转才靠了岸。一上岸,便迫不及待地打听丝价。 “辑里丝每两售价2两白银。”丝行伙计报价的声音响亮。 “2两?当真?”刘镛惊呆了,要知道,辑里丝收进每两才7分1,这丝行伙计报出的价格,是收购价的3倍啊。 刘镛大喜过望,忙把带来的亮晶晶的丝全部卖掉,换回了同样亮晶晶的银子。 这一年春天,刘镛靠着自家的丝船,生意做得特别红火。其他的丝行看到刘恒顺丝行的生意这么好,纷纷前来打探。 刘镛却是一个大度非凡的人,将自己发财致富的门路,一一细告同行。大家纷纷效仿,很快,这通往上海的曲曲折折的水路上,摇满了各家各户的丝船。雪白的辑里湖丝运出去,雪白的上海银洋运进来,南浔,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渐渐成为比上海还要富裕繁华的一方宝地。 (而今,站在那镌刻了岁月痕迹的石桥上,望眼是悠悠长长的水、悠悠长长的路,耳畔仿佛依稀传来那哗哗的摇橹声。 那哗哗的声响,穿透了历史的尘埃,浸透了百年的岁月,延续到了今天。今天,在湖商们把生意做到欧洲,做到美洲,做到全世界的时候,他们手中,应该仍是摇着那样的一把“橹”。) 沿着小莲庄内十亩荷花池,穿过一道道回廊,走过一座座亭榭,一转身,一抬眼,两座高大肃穆的牌坊赫然眼前。 那两道灰白的牌坊,高10米,一眼望不到顶,其中一道牌坊上书“乐善好施”4个大字。 南浔小镇上的老人都知道,这座牌坊建于1893年,是清帝为了表彰刘家“乐善好施”的传统,特别钦准修建的。 那是1863年,刘镛通过自己的艰辛劳作和聪明才智,已从一开始的丝业经营,进而开始盐业经营,家底十分雄厚。 那年夏秋之交,正当“秋老虎”,天气十分炎热。刘镛去严州经理盐茶商务,一路上看到百姓饱受寇盗蹂躏,房屋田产多遭毁坏,满目创痍。于是决定将此行的经商之资拿来“赈灾民,施医药,举掩埋,收养流亡,恤赎孤寡”。 他日行数十里,奔走赈济,在酷暑之中不顾秽气熏蒸,大病一场,病中仍不忘交代朋友继续救灾,自己却险些丧命。 那是1889年,浙江大水,湖州尤甚,灾民万千。刘镛见状,拿出数万银两,向安徽芜湖购米万石,以赈灾民。 一场百年难遇的灾难,在刘镛的慷慨支助下,终于化解。 为了能长期推广善行,救助乡里,刘镛还拿出数万银元,借贷生息,每年取利息购米济灾,名曰“爱米”。 刘镛对他人慈善大方,自己的生活却朴素淡然。他常说,富足之家就好比肌肤充盈的人身,肌肤充盈的人看起来很健康,但若是阳气太盛,则反而会伤害到脏腑。他深知财富过多容易奴役人的性情,反受其害,所以他将赈灾义举,比作是为自己治病: “吾岁散数千金以与人,非求福也,盖以疗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极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惩。夫肤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药之也。” 致富不忘本的刘镛获得了乡邻的爱戴,刘镛去世之时,远近百姓得知,纷纷吊唁,哭声一片。 (那一道灰白的牌坊,记录着刘镛淡泊财富的一生。他这一生,赚进了花不完的钱财。那雪白的银两,已随着历史而消散,这座牌坊,却在此间立了百年,而且,还要继续巍峨树立。能够永恒的究竟是什么?站在牌坊下,许多人都在思索。) 注释①:晚清的同治、光绪年间,浙江湖州的水乡古镇南浔出现了一个因经营丝业而发家的、为世人瞩目的富豪阶层,时人以三种动物形体的大小来标明他们财产的多少,逐渐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谚语。他们的财富究竟各有多少,民间说法不一。刘镛在当时位居“四象”之首,据说,刘家的财产在鼎盛时期达到20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