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钙华与泉华景观有哪些(钙华与泉华景观有哪些)

钙华、泉华、树华之类的算不算是石头啊

  石头只是普通人的俗称, 在地质学上没有石头的说法,统称岩石。   岩石分类的方法有很方法, 有按成分分类,按形成年代分类,按可溶性分类等。   你所指的这些,按成分来说,属于碳酸盐岩或硫酸盐岩,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硫酸钙等,还杂有方解石,石英等杂质。如果按照可溶性分类,可归入可溶性盐岩,是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物质基础。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钙华的简介

  calcareous sinter,travertine,calcareous tufa,calcareoustuff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   钙华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质硬,致密,细晶质,块状,空心或实心球状,厚板或薄层,具纤维或同心圆状结构。钙华体形态异离多变,常见钙华锥、丘、扇、钟乳石等。藏北高原龙马尔热泉区的“钙华石林”举世无匹,细高的钙华柱高达7米。钙华一般为低温地热显示。钙华矿物以方解石最普遍,当结晶速度较快时,才能产出文石型钙华。泉水中锶离子浓度增加将有利于文石钙华的形成,而碱金属氯化物则不利于文石的形成。高温热泉一般沉淀文石,但如二氧化碳不大量逸出,则仅形成方解石。天然钙华中未发现球霰石。钙藻的活动对钙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热泉的碳酸钙化学沉积最好叫石灰华。   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一般具有多孔隙的海绵状结构,以及薄层壳状、块状构造。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一些地区的地下热水以温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溶解在热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沉淀物常在泉口附近形成泉华,其中以CaCO3沉淀物形成的钙华最为常见。美国黄石公园的Mammath温泉形成形态各异的泉华群,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在我国西藏和云南也分布有大量高温温泉形成的。   

地理名词钙化与泉化怎么解释

  我想应该是钙华和泉华吧!钙华是由水中所含碳酸钙物质,从水分离出来重新结晶又不断积累称作钙华。我国有大量的钙华(和泉华)景观,如黄龙。泉华是一种与泉水密切相关的矿物质沉积物,它们大多具有多孔甚至泡沫状结构。泉华有两种,一种是硅质的,一种为钙质的。硅质泉华也叫硅华,它是温泉水中所含蛋白石质或某种二氧化硅沉积后形成的,在温泉和间歇泉泉眼周围会形成一个由这种泉华构成的锥形台状沉积或是台阶状沉积。

喀斯特地貌特征?雅丹地貌特征?各分布我国的哪些地方?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浮戏山雪花洞(15张)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在中国的分布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大,约26万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卢特荒漠东南部,约2万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风蚀谷宽500米,雅丹呈垅脊状延伸,长数公里至十几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属于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风蚀谷狭窄,雅丹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集型为世界所少见。它距离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是旅游、科研的宝地。 从安西县城东北行265公里即到嘉峪关市,沿途戈壁风光独特。其中,县城东45公里处的布隆基乡,公路两侧到处是造型各异、犬牙交错的风蚀滩地,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观。雅丹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的风蚀地貌最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带由于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层形成风蚀壁翕、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和风蚀洼地、残丘、城堡等各种地貌形态,风景壮观,令人无不称奇。安西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这里地处两山之间类似狭管的走廊地带,海拔仅1170米,地势低平。当空气流入后,狭管起到了加速气流运动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风。风沙长期以来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亩耕地。全县有6个沙漠据点,占地30多万亩。这种巨风天气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态发生巨大变化,形态各异。 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后泛指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龟裂,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这种地貌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钙华是怎么形成的?

  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一般具有多孔隙的海绵状结构,以及薄层壳状、块状构造。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一些地区的地下热水以温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溶解在热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沉淀物常在泉口附近形成泉华,其中以CaCO3沉淀物形成的钙华最为常见。美国黄石公园的Mammath温泉形成形态各异的泉华群,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在我国西藏和云南也分布有大量高温温泉形成的。

钙华现象是什么意思?

  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一般具有多孔隙的海绵状结构,以及薄层壳状、块状构造。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一些地区的地下热水以温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溶解在热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沉淀物常在泉口附近形成泉华,其中以CaCO3沉淀物形成的钙华最为常见。美国黄石公园的Mammath温泉形成形态各异的泉华群,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在我国西藏和云南也分布有大量高温温泉形成的。

什么是泉华?

  泉华沉积物:当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沉淀,沉淀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叫泉华。泉华的成分为CaCO3时,称为钙华或石灰华;以SiO2为主时称为硅华。由于泉华物质成分、沉淀数量及泉口地形的差异,泉华可堆积成锥状、台阶状或扇状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扩展资料: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2、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3、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4、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这些水在进入含水层以前就从大气或接触的其他媒介中获取某些物质,进入含水层后,与岩土不断作用,使其化学成分进一步发生改变。有以下7种形成作用。   1.溶滤作用   在水与岩土的相互作用下,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溶滤作用使岩土失去部分物质,地下水则增加了新的组分。水是由一个带负电荷的氧离子和两个带正电荷的氢离子组成。由于氢氧分布不对称,近氧原子一端形成负极,构成极性分子。水与岩土作用时,带电性的水极性分子,往往将矿物晶格中联结力弱的离子俘获到水中,溶滤作用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水岩相互作用。   2.脱碳酸作用   水中CO2 的溶解度受周围环境的温度和压力控制。CO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其中一部分CO2 便成为游离CO2 从水中逸出,这就是脱碳酸作用。其结果使地下水中的及Ca2+、Mg2+减少,矿化度降低: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深部地下水压力较高,沿断裂或构造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上升泉,在泉口压力减小,由于脱碳酸作用,在泉口往往形成钙华。例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和四川黄龙多彩的泉华景观,就属于典型的脱碳酸作用形成泉口钙华堆积。深层地下水温度较高,由于脱碳酸作用使Ca2+、Mg2+从水中析出,往往造成含水层钙质胶结明显,水中阳离子通常以Na+为主。   3.脱硫酸作用   在还原环境中,当存在有机质时,水中的有机盐和为脱硫菌群落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条件。脱硫菌在繁衍过程中将还原成H2 S,同时将有机盐氧化成CO2。该过程可以乳酸盐为例:   生态水文地质学   脱硫酸作用的结果使地下水中的减少,甚至消失,而则有所增加。只要在还原环境中存在有机质,都可以发生脱硫酸作用,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水化学作用,既可发生在浅部包气带中,也可发生在深部储油构造中。在储油构造中,脱硫酸作用会消耗一部分油气资源和,产生H2 S。因此,在某些油田水中出现H2 S,而含量较低的特征,这一特征可作为寻找油田的辅助标志。另外,油田在注水驱油过程中,注水前,都要对水进行灭菌,主要是杀灭脱硫菌,以防脱硫酸作用发生。因为,脱硫酸作用不仅会消耗油气资源,而且其产生的H2 S,还原性强,与溶解氧相遇后,会氧化成H2 SO4 ,对井管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4.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把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回地下水中,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不同的阳离子吸附于岩土表面的能力不同,按其吸附能力大小,自大而小排序如下:H+>Fe3+>Al3+>Ca2+>Mg2+>K+>Na+。离子价愈高,离子半径愈大,水化离子半径愈小,则吸附能力愈大。只有H+是例外。   当含Ca2+的地下水,进入有离子吸附的岩土时,水中的Ca2+便置换出岩土所吸附的部分Na+离子,使地下水中的Na+增多而Ca2+减少。土壤改良中常在含Na+离子较多的板结土地中加入石灰,使Ca2+置换出岩土中过多的Na+离子,改善土壤性能。   地下水中某种离子的交替吸附能力,随其相对浓度增高而增强。例如,海水入侵陆相沉积物时,水中过多的Na+将置换岩土中原先吸附的Ca2+。   岩土的吸附能力决定了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规模。岩土的颗粒愈细,比表面积愈大,交替吸附作用的规模也就愈大。因此,粘性土最容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   5.浓缩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和盆地的低洼处,地下水埋藏不深,蒸发成为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蒸发使盐分留在地下水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地下水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加。伴随着矿化度的上升,地下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类相继达到饱和而析出,易溶盐类的离子逐渐成为水中的主要成分。   例如,低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以为主,第二位的是,Cl-含量很小;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随着蒸发浓缩,溶解度小的钙、镁的重碳酸盐析出,及Na+逐渐成为主要成分。继续蒸发,水中的硫酸盐达到饱和,析出后,便形成以 Cl-和Na+为主的高矿化水。浓缩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水位埋深浅的地下水排泄区,如河间洼地、洪积扇溢出带的下缘及内陆河的下游地带。   6.混合作用   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种水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就是混合作用。混合作用常发生在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汇处(海滨、湖畔、河旁)及深层地下水补给浅层含水层处。混合作用往往使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也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完全不同的地下水。例如,当浅部古河道中以、Ca2+为主的水与古河间洼地中以、Na+为主的水混合时,石膏析出,在古河道与古河间洼地之间形成以、Na+为主的苏打水:   生态水文地质学   7.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与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愈来愈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对地下水的污染,二是大规模地改变了地下水的形成条件,使地下水成分发生改变。   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渣以及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还有大量排放的生活污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使得地下水中原先含量很低的有害元物质,如酚、氰、汞、铬、铅、亚硝酸等大幅上升,使很多地方的潜水含水层受到污染,有害元素含量超标,丧失了利用价值。   人为活动改变地下水的形成条件,使地下水质发生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滨海地区过量地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使矿化度增加,水变咸。如在我国的大连、北海、威海、宁波等城市这种情况均有发生。   2)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量引地表水灌溉,使地下水上升,引起大面积的盐渍化。这种现象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新疆灌区屡见不鲜。另外,在这一地区建水坝,也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大面积的盐渍化。如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1975 年在格尔木河上游建水坝发电,提高了上游水位,增加了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格尔木原市区北部发生盐渍化,许多楼房因地基砖被侵蚀,强度降低而倒塌。   3)通过开采地下水使水位下降,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并灌水洗盐,消除盐渍化。如1982年以前,河南濮阳市赵庄一带原是一片沼泽盐滩,中原油田勘探局在附近建立基地后,大量开采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沼泽、盐渍消失,附近的盐渍地变为高产良田。   目前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愈来愈强,因此,防止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

白水台不同时代钙华氧同位素差异反映的水温变化信息

  据表16.2,白水台钙华可分为3大类:   1)古钙华类Ⅰ,即表16.2中的古泉华和古瀑华。   2)近代钙华类Ⅱ,即表16.2中的近代瀑华。   图16.3 2001年12月15~17日白水台泉下游约500m处(图16.1中⑨号观测点)溪流电导率、水温和pH昼夜动态变化曲线   3)现代钙华类Ⅲ,即表16.2中的现代池华、现代堤华和现代树枝钙华锤。   由表16.2可知,三类钙华的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古钙华类δ18O平均为-15.06‰,近代钙华类δ18O=-13.88‰,现代钙华类δ18O平均为-12.39‰,可见钙华氧稳定同位素有随年代愈新,δ18O愈高的变化趋势,对应于当时的形成水温(由于地热的影响,水温不一定反映当时的年均气温)则是呈递减的趋势。由氧稳定同位素的差异可对水温的变化作如下估算。   据O’neil等(1969),若方解石沉积与水达到氧同位素交换平衡,则有   1000lnα方解石-水=2.78×106/T2-2.89   其中   1000lnα方解石-水≈δ18O方解石-δ18O水。   据宋林华等(1994),δ18O水=-44.15‰(PDB),假设其在整个钙华的形成过程中不变,则据上式可获得对应于古钙华类(δ18O=-15.06‰)、近代钙华类(δ18O=-13.88‰)和现代钙华类(δ18O=-12.39‰)沉积的形成温度分别为21℃、16℃和10℃*。可见水温降低达11℃。很可能这反映了地热的影响程度在降低,具体原因有待于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