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抗日历史(章丘沙漠)

分类: 旅游信息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330240

黄河的资料

  【河流】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位于济阳县和章丘之间的黄河大桥上,2009年正式通车,总投资3亿,是当今亚洲最大的跨河大桥!   [编辑本段]【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编辑本段]【黄河断流】   黄河的具体资料: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编辑本段]黄河--诗句,俗语,成语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李白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白居易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俟河之清   [编辑本段]【扬琴演奏家】   黄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部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黄河扬琴作品精选》CD三张:黄土情专辑、古道行专辑、川江韵专辑。除此之外,还参加大量电视、电影、唱片、磁带等音乐节目的策划、编辑、录制工作。   [编辑本段]【黄河大合唱】   词:光未然 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编辑本段]【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黄河】   1960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博士、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欧洲农业法委员会中国第一个人会员,2003年参加该委员会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2届大会,会上与各国代表就改革开放与中国农业法的发展议题作了交流。 因为长期研究土地法、关注农业法及“三农问题”,他被人称做“黄土地”。在全国人代会上,从经济法角度阐述“三农问题”的他引起关注。西北政法大学黄河教授   主要科研成果:《土地法理论与中国土地立法》(个人专著)、《房地产法》(司法部规划教材,个人编著)、《经济法学》(副主编)和《经济法概论》(主编)等专著。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其他报刊摘登;有两篇论文获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有五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法学会、省土地学会一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西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第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黄河的资料

  【河流】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位于济阳县和章丘之间的黄河大桥上,2009年正式通车,总投资3亿,是当今亚洲最大的跨河大桥!   [编辑本段]【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编辑本段]【黄河断流】   黄河的具体资料: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编辑本段]黄河--诗句,俗语,成语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李白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白居易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俟河之清   [编辑本段]【扬琴演奏家】   黄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部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黄河扬琴作品精选》CD三张:黄土情专辑、古道行专辑、川江韵专辑。除此之外,还参加大量电视、电影、唱片、磁带等音乐节目的策划、编辑、录制工作。   [编辑本段]【黄河大合唱】   词:光未然 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编辑本段]【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黄河】   1960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博士、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欧洲农业法委员会中国第一个人会员,2003年参加该委员会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2届大会,会上与各国代表就改革开放与中国农业法的发展议题作了交流。 因为长期研究土地法、关注农业法及“三农问题”,他被人称做“黄土地”。在全国人代会上,从经济法角度阐述“三农问题”的他引起关注。西北政法大学黄河教授   主要科研成果:《土地法理论与中国土地立法》(个人专著)、《房地产法》(司法部规划教材,个人编著)、《经济法学》(副主编)和《经济法概论》(主编)等专著。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其他报刊摘登;有两篇论文获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有五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法学会、省土地学会一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西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第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世界最脏的4条河,在中国的一条叫什么名字?

  在中国的那条叫做黄河,不过它只是看起来比较浑浊,实际上黄河如果去掉泥沙,其实是非常清澈的。黄河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而这几年政府对于黄河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视的。黄河虽然看起来非常“脏”,但其实黄河在流经中游黄土高原的时候带走了很多的泥沙,才会让黄河看上去很黄很污浊。如果将黄河里面的水去除掉的话,黄河就会变得十分清澈。   全球最“脏”的河除了黄河,还有印度恒河、印度亚穆纳河以及西班牙力拓河。印度恒河是不仅仅是现代印度人的一条母亲河,还是印度古代文明的发源重要地。所以这条河在印度人的心里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不过现在的印度恒河受到了不小的污染,河面上经常都是漂浮着各种垃圾,并且印度人还将粪便都排入到这条河中。   印度亚穆纳河其实就是印度恒河的其中一条支流罢了。所以这条河流受到的污染也是很大的,曾有人测验了这条河的细菌,发现其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几千倍,所以这里的水是非常脏的。   西班牙力拓河发源于摩伦那山,这个名字在西班牙的意思是“红酒河”。而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力拓河遭受到了污染,之后这条河流就出现了红色的流水,看起来很像是红酒,所以被称作“红酒河”。另外这条河流的酸性是非常强的,可以让各种金属受到腐蚀,可谓是相当危险的一条河流。

天津 好玩的地方

  住 瑞海大厦19楼(胜利路与建国道口)   都市游 意风街 古文化街 五大道 摩天轮   夜景 津湾 外滩   公园 水上 海洋馆 航母   娱乐 酒吧 洗浴 ktv   购物 大胡同 商圈 劝业场 顶级 友谊 海信   吃 海鲜 狗不理 炸糕 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