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元中都遗址在哪里(元中都遗址位于现在的哪里)

元中都遗址的地理位置

  遗址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并呈“回”字型相套。宫城垣保存完好,地上残高三到四米。皇城城垣呈土垅状,残高一米。宫城内呈露在地面上的27处原建筑遗址保存完好。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石、陶、铁、木及玉雕、砖雕和铜、铁、骨器。其中汉白玉角部螭首的雕工极尽绝艺,堪称元代雕刻极品。特别是前殿东步道南侧的砖雕象眼,堪称稀世瑰宝。   该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中都遗址目前已发掘的中心大殿、西南角楼及南大门,可供游客参观。同时,遗址博物苑工程已启动届时游客可参观保存完事的元代出土文物。

元上都遗址在哪里?

  元上都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千米处、闪电河北岸。这座草原都城,具有游牧文化特色,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结合,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元上都遗址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来说,其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元王朝也是从这里出发,征服四十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千米的疆域,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元代中外交往频繁,上都常有回族商人往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待遇。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赏识器重,他的《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和东方。

元上都遗址位于什么地方,是如何建立的?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由元世祖忽必烈初建于1256年。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招揽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全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下令在这里选址建城,起初取名为开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于是就将开平府作为首都了。1264年,忽必烈开始修建大都,即后来的北京,下诏开平府上升为上都,用以取代漠北的和林,并确立了两都巡幸的制度,上都作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当时大都与上都两都之间有三路交通线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1369年,明朝将元上都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1430年废弃不用。

元朝大都中都上都在哪里

  元大都:位于现今北京市市区,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元上都:城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   元朝的都城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地变更,甚至达到一种共存的局面。这其中有的是作为元朝发源地,有的是军事意义,有的则是用来为元朝皇帝避暑之用。元朝以及蒙古帝国时期,一共修建了四处都城,分别是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        扩展资料:     元代大都的名称,在源自汉语的“大都”之外,还大概源自畏兀儿语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译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这个词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各种西文译本里有两种拼写形式,Cambuluc和Kanbalu,所以这两种形式都常见于当时的西文文献。   元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其城郭残垣,在蓟门桥西南仍可以看见,并设有标志“元大都城墙遗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

元朝的都城在现在的哪里

  元朝首都有以下几个:   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   2、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   3、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金属抚州,元属隆兴路。   大德十一年(1307),即位不久的武宗海山下令于此处建旺兀察都行宫,第二年行宫建成后,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于是,元朝又一座都城产生了。      扩展资料: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大都所处的燕云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进取中原,燕云又是必争之地。   因此,燕云地区堪称是扼住中原与塞外的咽喉之地,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元代都城遗址。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

元中都遗址的简介

  元中都遗址 保存完好,布局清晰,为研究中国封建时代晚期都城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元中都遗址的挖掘工作为研究中国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探讨元中都的兴废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元上都遗址在那呢

  一、元上都遗址位于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元朝的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是在上都登基。著名的“佛道辩论”、创立行省制度等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发生在上都。   二、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42处世界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这座被史学家称誉为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   三、元大都遗址于2011年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元上都遗址的介绍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的主要景点

  景点名介绍图片忽必烈铜雕像铸造于2007年的铜雕像群,高约7.5米、长34米、厚度6米总重量达80吨,分别象征着元上都遗址的750年历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寿终80岁。这座雕像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战戎马生涯、统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伟大业的浓缩图。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莲川草原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川中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以元上都遗址所在为最宽处,约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下驻帐于此,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优良牧场,又是骑马射猎,避暑清凉的游乐场所,曾经是中国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 皇城·明德门 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位置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总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券顶坍塌,券门处留有高约7米的城门坍塌后的建筑残迹。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墙体由块石包砌;瓮城门道长12米,宽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门道两侧现存石质排叉柱和木门柱基石等遗址。 宫城·御天门属宫城南门,居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为砖石砌筑,门外设瓮城,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万骑过,御天门下百官多”,“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的诗句。此处当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考古发现瓮城外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基址,推测为百官上朝或候旨时的歇息之所。 宫城·大安阁 本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神营鬼构、洞心骇目”之叹,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阙中天壮上京”的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与瑰丽景象。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区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历史事件。 宫城·穆清阁 该建筑基址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据考古研究推测为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现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经对东翼顶部的考古发掘,探明基址顶部曾有大型木结构建筑。 皇城·东城墙 该城墙总长1410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2-14厘米,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厚约0.5-0.6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好,残高约2.0-5.5米。2002年,曾对皇城东墙的北段368米的外侧墙体及两个马面进行了清理修复。 遗址博物馆现有元上都博物馆馆舍建筑始建于2007年4月,于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对外开放。馆舍建筑功能分为展厅、文物库、业务工作室、办公用房等,基本具备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办公等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有5个展厅。 该博物馆于2011年4月开始对展厅进行重新改造、布展,并完善了安防系统、游客服务设施等,于2011年7月面向公众开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当中。   

著名的元大都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著名的元大都是今天的北京。   今北京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城内,所以改动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时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朝统治疆域十分广阔,作为京师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口多,商业经济十分繁荣。   元大都北墙只开二门在风水上还有一种含义。南为阳,北为阴,故大都南垣取阳,辟建三门,北门就阴,只设二门,此即大都城北墙只开二门之缘由。      扩展资料:   蒙古帝国实行诸子分封制度,其中今日蒙古本土及中国大部地区被称为大元帝国,或元朝。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来已分裂,演变成为忽必烈的元朝(大元帝国)以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国,其中元朝包括今日蒙古本土及中国大部地区。   1260年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在1264年忽必烈在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把迁都至燕京地区。   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的战争,自1215年5月31日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之后,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失火焚毁,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   1215年蒙古攻占金中都后改名为燕京。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