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包车在上海滩曾风靡一时,后来怎么消失不见了?
提到老上海,大家脑中浮现的除了租界、各种公馆、小弄堂之外,一定少不了人力车。近代上海这样一座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在传统与现代间,人力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见证了那一段时期独特的历史。
一、人力车传入与兴盛
人力车诞生于东洋日本,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将它引入上海法租界,并创建了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开启了人力车在中国的历史。《申报》描述这种新奇的车辆:“比中华车大小不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帐篷,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人力车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叫法,因在上海统一刷漆为黄色,故又被称为黄包车。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基本都有人力车的身影,但要论及数量以及名气,还得数上海的黄包车最为著名。
人力车从日本传来
在旧中国,人们在城市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无非是轿子和马车两种,但人力车一经传入就迅速发展,成为了城市交通的主体。上海在未开埠之前,只是一个港口城市,并未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水上交通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陆上交通也主要靠人抬轿子,并没有像样的马路可供车辆行驶。1856年,法租界外滩建成第一条马路,此后上海城市不断扩大,现代化的马路也不断修建。著名的犹太商人哈同就是先修路后盖房,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上海法租界
城市道路的更新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一定会导致交通方式的变革,而黄包车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茁壮生长。上海商品经济发达,作为当时南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内部人口流动大,交流频繁,以往轿子、马车的形式效率低下,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显得格格不入。代替马车这种长距离路程的工具的是电车、汽车和公交车,而代替轿子的则是黄包车。黄包车有着自身优势,相较于至少两个人抬的轿子,黄包车只需一个人操作且更为简便省力,成本下降收费更低,当时坐轿的价格普遍在黄包车两倍以上。另外,黄包车不像轿子和马车那样笨重,公共电车又多走新修马路,线路相对固定。上海多弄堂小巷,人力车自如穿梭其中,更能适应这样的独特环境。
老上海的弄堂
随着黄包车技术的改进和本土化,短短十年间,人力车就替代了轿子和马车,成为了上海的一种主要交通方式,范围也从法租界逐渐扩展到整个上海城。据统计,外白渡桥两日内不同交通工具的通行量,黄包车接近轿子的一千倍。黄包车公司兴起,黄包车夫数量也激增,最鼎盛之时,上海城中有着十万黄包车夫,加上其携带的妻儿老小,人力车行业养活了近二十万人。当时的上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黄包车夫或是拉着客人挥汗如雨,或是路边闲谈,或是坐地休息,黄包车是近代上海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二、黄包车夫的生活
同《骆驼祥子》中描写的祥子那样,人力车夫在旧上海生活在社会底层。近代中国,外国的强势冲击下,自然经济解体,不少农村中的劳动力来到了城市。由于缺乏知识,难有在社会上立足的一技之长,拉黄包车这样的工作对于初来城市的农民无疑非常合适。当时坐黄包车,乘客手敲右边即向右转,敲左边即向左转,所以只要有简单的分辨方向的能力,就足可担任这份工作。
人力车夫
看照片,我们会发现黄包车夫的形象大多是衣着简单破烂、身体精瘦、有一点佝偻。事实确实如此,黄包车夫的生活赤贫、困苦,为了生计而整日奔波。他们大多住在“贫民窟”中,当时的报告这样描述:“其居处非狭小之阁楼,即矮之草棚”,一栋阁楼里可住二三十人,每个房间要容纳五六人。上海街头多车夫饭铺,也就是穷苦人力车夫经常去的饭铺,这里价格相对低廉,但做出来的饭菜“既多陈腐,而烹调又欠卫生”。对于普通的一个黄包车夫,一年中也只有节日可以食肉,纵使如此节俭,食品支出也占据了收入的六成左右。在穿衣上,黄包车夫则更不加讲究,夏天大多赤裸上身而光脚,冬天的棉衣却不能蔽体,能够消费的仅仅是粗布一类。富裕的上海,黄包车夫们的生活与花天酒地的洋人和公子哥比,就是这座城市的两个极端。
路边饭铺
虽然在城市中处于底层,但拉黄包车对于农村务农已属提升。当时有传言,拉黄包车是体力活,车夫肯定短命,拉车七年必死。但事实却正好相反,黄包车夫大多来自苏北农村,从小干农活使得他们身体较为强壮,而黄包车的特殊结构又极为省力,所以拉车对农村来的人并不算重活。“祥子”最大的心愿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上海的黄包车夫虽然难买下一个车行,但凭劳动买下黄包车的却不在少数。1934年底,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成立,旨在维护人力车夫的权利和改善其生活。互助会为车夫们专门修建了食堂,提供比市面价格低的饭菜,在空闲之时,车夫们也可去互助会休闲娱乐。虽然是微薄的社会福利,但对于为了谋生来到上海的车夫们已经是巨大的幸福。
拉着外国人的黄包车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号称“江北大亨”的顾竹轩,就是来到上海的那一批苏北农民,第一份职业正是黄包车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相助各种机缘巧合,他买下了黄包车公司,加入青帮,并经商多种生意,黑白两道通吃,在上海滩也是风云人物。顾竹轩最大的资本就是手中掌控的黄包车夫,黄包车夫们走街串巷,人数众多,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都认可顾竹轩,愿为其卖命,才能成全其“黄包车大王”的称号。
三、取缔与衰落
虽然人力车为上海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出于各种原因,政府一直对人力车进行数量控制与整改。自黄包车行业走向繁荣以来,也确实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人力车与车夫比例失调、人力车载客供过于求、车商克扣车夫利益、野鸡车横行等。
与电车共存的黄包车
1934年,针对人力车行业的问题,公共租界内开始了改革。主要措施是:破除几大公司的垄断、限制车夫数量、登记领取执照、限制车辆租金、取缔野鸡车。改革初衷本是为改善人力车行业与为车夫谋利,但改革内容触犯了车商利益,更未能起到为人力车夫谋福利的效果。最终在车商们的联合抵制下,这场改革不了了之。1935年法租界限制车夫数,更是引起了大规模的罢工与冲突。
1946年,国民政府以“营业人力车有如牛马,违背人道”为理由,准备3-10年内在上海彻底取缔人力车。此项政策遭到了十万人力车夫的一致反对,取缔人力车后,这些车夫将变为无业游民,而政府又并未给出完整的善后措施方案。时人讽刺政府道:“人力车是不人道的,但不能说禁止人力车就是人道的。”在用强制力量裁汰了一批人力车后,并未收到效果,且车商与人力车夫一次次到南京请愿。考虑到善后问题的不妥与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这场改革取缔草草收场,失败告终。
政府的改革取缔并不能消灭还有存在价值的人力车,真正促使他走向衰亡的其实是新的技术产品——三轮车。三轮车是中国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因有三个轮子而命名。1946年改革时,三轮车就是人力车的一个替代品,改革失败后,三轮车数量却骤然增长,有取代人力车的趋势。《新民晚报》报道:“半年来,人力车减少,三轮车增多,路人亦多舍人力而就三轮,人力车将不用取缔而自行淘汰”。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到了解放前夕,人力车已经剩余不到4000辆,曾经满上海城都是人力车的盛景也不复得见了。
代替人力车的三轮车
文史君说:
老上海的黄包车,在大街小巷中是一道独特的景色,前后七十年的历史,见证了近代上海的兴起与繁华,最终被时代淘汰,成为历史的印记。人力车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城市发展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时,它的存在具有相当的价值。人力车方便交通且养活了大批困顿的人,这也正是其不能随便被取缔的原因。当历史进程发展到人力车不再适应时,它也便自己消亡,当最后的人力车被放入博物馆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如今,我们只能从旅游景点,博物馆与影视作品中看到人力车,却永远看不到当时人力车业的繁华。但它的使命却还未结束,从小小的人力车,我们可以窥探的其实是近代中国,我们所不常得见的广阔社会生活史。
2、滴滴快车司机就是新一代的黄包车夫?
新一代的活雷锋,没钱赚还要受乘客的气和滴滴公司的剥削
3、过去人拉黄包车他感觉丢脸吗?
黄包车也是一项职业。
我认为过去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也顾不上什么版脸面了。
就跟现在的权出租车司机一样。
要说谁比谁差,还真说不上。很多出租司机比白领赚的还要多。
这年头,有钱就有面子。不管你是做什么的。
4、铁航专线司机端怎么注册
截至2021.11.21,铁航专线的司机无法进行线上注册。想要注册的话需要联系他们的工作人员,由他们帮你开通权限,然后才能登录铁航专线司机端。
铁航专线的前身是川航免费接送黄包车,始于1998年几经更迭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铁航专线通过在机场、铁路已运营二十年的优惠、快捷的接送服务产品将与大交通连通,以此解决目前区域性综合交通优化与客流配置所遇到的问题。
铁航专线基于交通大数据与计算能力,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优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选择。铁航专线是第一家全国性专注于民航、铁路等接送机细分领域的网约车服务平台。
铁航专线为乘客提供的拼车服务是由乘客通过铁航专线APP、微信公众号或预约电话954321进行预约,由铁航专线拼车司机驾车于预定时间、地点将分批将乘客接上并统一送达机场的服务。铁航专线的拼车服务采用多人拼车的形式,根据乘客票务信息为乘客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5、九黄包车
你好.我社可以提供包车.价格在800元/天.按天数算的车价.导游的补助是200元/天.电话028-66569369 68698801
6、解放前的旧上海那么繁荣为何没有全面淘汰黄包车?
首先,黄包车(人力车)是1869年,由到日本的美国传教士强纳森.斯科比所发明,最早仅是个人在横滨街上使用,但很快就开始在当地流行,几年间便成为日本各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1873年,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上海,故又名“东洋车”。
虽然当时在中国的上海已经有了汽车、电车等较为先进的交通工具,但是黄包车仍然是都市交通的主要工具。这一方面是因为坐黄包车可免去挤电车的拥塞之苦,而更主要的是当时黄包车数量非常之多,随处可见,乘坐很方便,而且价钱极其低廉(拉很长一段路,也只需10-20个铜板)。尽管多如牛毛的黄包车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租界当局却无意取缔,因为黄包车的存在,既可以免去他们在城市交通上的大笔投资,又能使租界当局坐收渔利(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照会”(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
另外,按当时规定:每辆(黄包)车除需有“照会”外,每张“照会”照例还得(按时)交纳“照会费”(即所谓的“管理费”),而仅此一项,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每年就可坐收约60万两白银!
而最苦的当然是那些个拉黄包车的车夫了。他们多半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穷人,每天起早贪黑,奔跑在马路上,风霜雪雨,昼夜不息,异常辛苦。然而所得却甚微。(按照当时的价格)一辆黄包车,车夫每天需向车主交纳0.85元的租金,而租用时间却只能从当天的下午3时到次日凌晨5时(共14个小时)。从次日凌晨5时到次日下午3时的时段,则是租给另一个车夫,且需另外交付0.85元租金。所以扣除租金,一个黄包车夫每月的平均收入大约只有12元左右。而且就是这么点微薄的收入,却是以他们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长期没日没夜的奔跑在都市中,黄包车夫的健康会遭到极大的损害,以至于许多车夫拉不上几年就劳萃而死。
到了1949年,随着上海等中国各大城市的解放,租界被彻底取缔(收回),加之当时的三轮车逐渐兴起,完全依靠人力拉拽的黄包车逐渐被淘汰。到了1955年3月1日,上海最后一辆黄包车被送进了博物馆。
7、为什么黄包车职业消失了
没有消失,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罢了。比如现在的摩的,在进一步说,比如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差不多
8、坐黄包车被面包车给撞了
这你得去找个律师,不能饶了他俩!
9、现在新西兰奥克兰还能申请黄包车司导吗?
新西兰奥克兰从来就没有黄包车司机导游这份工作,当地是禁止黄包车的,这点请注意,不要人云亦云!
10、拉哈布认为坐黄包车“是一种犯罪”,以人力车代步是“没有人性的家伙”。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拉哈布其实是从心底里鄙视这种职业,因此才会有这种想法。他没有想到通过劳动来获取报酬是一种有尊严的活动。坐黄包车其实正像你接受导游,司机服务一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拉哈布对这种职业的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