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北京三日游,王羲之

“不爱江山爱美人”是说谁的?谢谢

陈于王。

出自清代陈于王的《题桃花扇传奇》。

一、原文为:

玉树歌残迹已陈,

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

不爱江山爱美人。

二、译文

玉树歌残迹象已经陈述,

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年轻风流习惯,

不爱江山爱美人。

淮南北京三日游,王羲之

(1)淮南北京三日游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传奇》问世后,陈于王有感于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陈后主覆辙的历史事实,激愤难抑,吟咏脍炙人口的怀古名篇《题桃花扇传奇》。

凤阳在那,是个乡还是县?

凤阳概况
邮编: 代码: 区号:0550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3°03′、东径117°19′-117°57′。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嘉山县、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总人口7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全县辖9个镇,和一个门台经济开发区。

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yān)、中立等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割临淮县四个乡设置凤阳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现属滁州市管辖。

凤阳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气候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本段摘自《凤阳县志》,有删节)

地理位置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邻蚌埠市,西与淮南市接壤,东距南京150公里,南到省会合肥市130公里。现辖26个乡镇、,,耕地108万亩。

历史文化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名为钟离子国,隋称濠州,历唐、宋、元三朝未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 凤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212天,初霜期为十月三日,终霜期为四月一日;大于10摄氏度以上积温为4516-4700之间,年日照时数 ,。

土地资源 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其中:,、,,,。

水资源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全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 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矿藏资源 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目前,全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旅游资源 凤阳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鼓楼、古钟离子城遗址、龙兴寺、禅窟寺摩崖石刻、陈德墓及石马金石刻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庄子、惠子观鱼谈乐的庄惠濠梁观鱼台,苏东坡题名的禅窟寺、玉蟹泉以及韭山洞古战场遗址等一百多处。以韭山洞景区、禅窟寺景区和卧牛景区为中心的自然景观集青山、绿水、秀湖、奇洞、古寺于一体,是以观赏湖光山色、溶洞奇观、凭吊遗迹遗址,开展水上游乐、森林度假等内容为主的风景区。1988年被批准为安徽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林业部批准为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另外,古驿站(濠梁驿、红心驿、王庄驿)、古道(楚汉相争古道、京京古道、凤御道、凤王道)、古桥(广运桥、升仙桥、九虹桥)、名山(凤凰山、万岁山、日精山、月华山、独山)、凤阳八景(谯楼归市、九华屏障、龙兴晚钟、明陵风雨、蚌埠珠流、濠梁观鱼、浮桥烟锁、钓台春涨)等遗址均有旅游开发价值。

基础设施
凤阳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城镇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完成了《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立了10平方公里的凤阳县门台工业园区,编制并实施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中国凤阳新城》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达到亮化、绿化和美化要求。

交通运输快速便捷。境内有京沪和淮南两条铁路经过70公里,设立8个站点;省道101、307公路和合徐、蚌宁高速公路穿过县境长度1720公里;淮河过境50公里,并设有临淮船运码头,河道最深可通过吃水11米的船舶;凤阳县城距蚌埠机场20公里、合肥130公里、南京150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2500公里,密度达 。

电力能源建设具有优势条件。凤阳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近年来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境内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变电所,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利用“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本地的条件,抓紧实施天然气项目工程。

社会事业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境内设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2所、普通中学49所、高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304所、幼儿园55所;医疗卫生机构有县一院、二院和10所中心卫生院、25所乡镇卫生院,2003年凤阳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县。通讯、电视事业发展迅速。除有线电话通村外,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县;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到千家万户,文艺节目丰富多彩。金融、保险业协调进步。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祥和。

发展现状
凤阳县从实行农业“大包干”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二、::33的水平,,在岗职工工资90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

农业: 凤阳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60万吨。为改变传统农业,近年来,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以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市场农业,建立50万亩优质粮、2万亩反季节蔬菜、3000亩食用菌、3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15万只山羊、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等一大批种植和养殖基地,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同时,不断加大培植农业品牌力度,“凤宝牌等级面粉”、“凤阳贡米”、“日月牌粉丝”、“恒裕牌酱品”、“御膳牌麻油”、“大明贡猪”、“东盾密度板材”等产品逐步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越来越高。

工业: 凤阳工业在资源整合、资本运作中不断强化经济主体地位,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龙头骨干企业。以龙阳公司、龙兴公司、金星保温瓶总厂、德力公司、台玻公司、力诺公司、水泥总厂、染化公司、东盾木业、散热器公司、科苑药业、凤宝粮油公司等企业为代表,全力打造凤阳玻璃制品、水泥建材、轻工化工、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医疗药品、粮油加工等八大工业产业。,%。其中凤阳工业区大部分集中在凤阳西部,水泥工业的税收占很大比重,经济的增长模式还有待于改进。据传,有一家民营水泥厂凤阳水泥总厂要被一国营水泥公司收购。

旅游业: 自1991年以来,先后建成并开放了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等八个旅游景点,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旅游格局。组织了凤阳一日游、二日游、凤阳花鼓观赏游、苏皖古迹精华游、明朝三宫四陵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3 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6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000多人次,门票收入3000多万元,。

商贸流通: 凤阳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及城乡。苏果、华联、百大等大型连锁超市和一大批著名品牌产品专营店先后进入凤阳。中都商城、明中都鼓楼商业街每逢“独山庙会”,商贾云集,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总体来说,凤阳虽然是早起大包干的起源之地,但是由于包干之后疏于对自身经济的发展以致于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发展落后。目前该县首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问题。

扬州旅游攻略三日游,求推荐个旅游线路,如何安排?

扬州,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大运河。这是一座名副其实因运河而为人熟悉和发展的城。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杭州)、北到涿郡(北京),途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

回到2000多年前,扬州的繁华始于汉代,及至隋唐,这里完全成为了南边的重要物资转运港口,明清时代的扬州更是凭借着淮盐,商贾云集,富甲一方。透过关于扬州的古诗词,往昔的繁盛场景还能想象一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现而今,虽不见运河沿岸繁华之相,甚至于有些河段出现了淤堵,却无碍这座城市,生生不息之水缘。

若逢上晴朗的日子,泛着小舟在河上摇摇晃晃,只见妇女三三两两浣洗衣物、蔬菜,还有孩童在临水的石台阶上互动嬉闹。一路上,低矮屋檐的老屋子,有着江南特有的风情。听着嘎吱的木船声,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打个小盹的空隙,梦一场千年扬州。

传说,隋炀帝为了天姿国色的琼花修建了大运河,却因一场冰雹无缘观看。这种细小洁白、天下无二的花朵,只在扬州这块土地上生长,若有人将其移植到其他的地方,断然不能开花。关于琼花的各种小故事,也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今,作为扬州的市花,每当琼花花期一到,大批游人闻讯而来,一睹花魁真容,四海再无同类。

最美不过,瘦西湖

来到扬州,绕不过瘦西湖,虽名为湖,实际是大运河的黄金水道,与大运河相连相通。作为扬州的遗珠,瘦西湖将江南的温柔、迷离、柔软、多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瘦西湖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公园,虽然大部分的建筑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受损较多,现而今均为重建,但却挡不住浓厚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

步入公园,首先看到的一排排清翠的柳树迎风招展,恰如女子柔软纤细的腰肢,诉说着扬州的风流往事。一座座亭台楼阁,巧妙地分布在湖面的各个位置,跨过中国最有艺术气息的五亭桥,近可以观山水空濛、烟雨迷离,人在水墨画中;远可眺望整个扬州城,为了保持绝佳的观景视角,瘦西湖侧均不允许建造过高的建筑物,才使得这一方亭台楼榭,分外醒目。

白墙青瓦,伴着丝丝柳条和那耸立于湖心的白塔,即使不是早春三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景致,不虚此行。

逛累了,走进一个亭台,喝一杯绿茶,倚窗坐下,听艺人们弹奏着婉转的扬州小调,扬州的奢靡气息,已亲身感知。这温柔乡,与多少帝王相关,就有多少段缠绵悱恻的民间爱情故事值得追溯。这个七夕,若扬州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最后推荐一家附近的民宿:童话物语

Loft复式两层小楼,现代简约风,邻近瘦西湖、东关街、大明寺等景点。

关于胡适的事迹.资料,谢了

胡适小传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

桥对联:
1、一线桥光通越水 半帆寒影带吴歌
2、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遍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3、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桥
诗:杨柳萦桥绿,玫瑰指拂地红。《舞曲歌辞 屈柘词》温庭筠(唐)
春楼不闭葳蕤滑,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 江南曲》韩雄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
曾共玉颜上别桥,不知消息到今朝。《板桥路》白居易(唐)
村路初晴雪化泥,经旬不到小桥西。《柳桥》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还珠桥》华镇(宋)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春波桥》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已浮江宴韵得遥守》王勃(唐)
成语:过桥抽板 修桥补路
俗语:半夜过桥——步步小心
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过河折桥——不留后路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故事:
进入侗乡,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别致的风雨桥。说起风雨桥,可有一段神话传说。
古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打开北京地图,在东北角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叫酒仙桥的地方。酒仙桥原来是一个很小很偏僻的乡村,但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这地方为什麽叫“酒仙桥”呢?

据民间传说,很早以前,人们在这里开了一条河。有了河就得有桥,不知什麽时候,桥也建好了,可是没人敢从桥上走过去。大家都在犹豫的时候,一位花白胡子老人推着挂着四篓酒的独轮车,直奔大桥而来。人们纷纷议论:“这老人的力气可不小啊!四篓酒少说也得有二百多斤哪!”说话间,小车已到了桥中心,人群中不知谁捞!”喊了一声:“好力气!”话音没落,小车向右一歪,右边的两篓酒“咚,咚”掉进了河里。“糟糕!赶快大家正想过去帮忙,可那老人就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飞快地推着车走了,转眼不见了踪影。有个细心人说:“一边一百多斤重的小车,空了一边还能那样平稳地推着走,真是个神人!”这时,一股酒香从河中飘出来,“好酒!”“好香!”,有人提议:“咱们这座桥就叫‘酒仙桥’好不好?”“好!”“好!”于是,“酒仙桥”的名字就被叫开了。

有了酒仙桥,附近的百姓可高兴啦,想喝酒就舀点河水,嘿!真是酒味,就是淡点,也能解馋了。

一天,来了一位黑胡子的老人,挑来一篓酒,在河边搭起棚子,卖起酒来。这以后,河里的酒味一天比一天淡,而黑胡子老人的生意却越作越红火。人们开始怀疑这老头了:他总是天一亮就卖酒,到天黑才收摊。一篓酒怎麽卖这麽长时间呢?

这天,大家推选一个小伙子吃过晚饭就潜伏在小棚子附近的高梁地里,观察老头地动静。到了半夜,老头手提酒篓、勺子走到河边,四处张望一下,就一勺一勺地舀了多半篓河水,又回到了棚子。小伙子摸清了底细,便悄悄溜回家,打算明天告诉乡亲们,找老头算帐。

第二天,天一亮,小伙子带着乡亲们来到小棚子,一看,除了黑胡子老头,又多了两个人,一个就是把酒篓掉进河中的那个花白胡子的老人,还有一个长着二尺多长雪白胡子的老人,他们正拆棚子、收拾东西。大家都愣了。小伙子问那位花白胡子老人:“你不是神仙吗?怎么会在这儿?”老人笑笑,没说话。那个长着雪白胡子的老人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花白胡子老人说:“这个往水里兑酒的,是我儿子。”又一指黑胡子老头,“这个往酒里兑水的,是我孙子。哪有什么神仙!”说完带着儿子、孙子走了。从此,酒仙桥的河水,再也没有酒味了。从此,酒仙桥一带卖酒的,谁也不敢往酒里兑水,更不敢往水里兑酒了,据说是怕当雪白胡子老人的儿子、孙子。

小脚桥 传说传说孟姜女从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出发,万里寻夫,日夜兼程。有一日,走至盛泽镇东面十里外的小神州。刚踏上无名小石桥,随行奴仆心生邪念,淫笑着说:“小姐,万相公筑长城已逾三年,音讯全无,生死难卜。此去行程万里,你那三寸金莲怎熬得这千辛万苦,不如我们结为夫妻图个快活。”孟姜女听后又气又羞,心生一计,强装笑脸,柔声道:“无媒不成亲,你看如何是好?”奴仆以为孟姜女已应允,大喜过望,说:“小姐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孟姜女手指桥下盛开的荷花说:“水中荷花鲜艳娇美,你支采上两朵,我们就花为媒吧。”奴仆不通水性,求告免了吧。孟姜女不答应,解下裹脚布。一头结在奴仆腰里,一头捏在自家手里,说:“你放心下水吧,我给你拉着。”奴仆顺裹脚布荡下去,离桥越来越远。这时,孟姜女怒从胸中起,跺脚骂道 :“恶奴,你自寻绝路,怨不得弱女!”说毕布带松脱手,奴仆挣扎着慢慢沉入水底,一命呜呼。孟姜女在桥西面跺脚的地方留下小脚印一个,前尖后圆,长约三寸。从此,小石桥以“小脚桥”为名流传至今。

清明节来历作文

上下五千年,悠悠吴文化。清明节即将来临,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就要开幕了,让我们又想起吴地先祖——泰伯的丰功伟绩。遥想当年泰伯为了顺从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从而再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的旨意,三让天下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当年泰伯出亡后,与弟弟仲雍结伴到了陕西西部,建立起了吴文化的雏形——句吴。泰伯出亡后不久,其父病逝,他为尽孝道,回国奔丧。这时季历提出要让位予泰伯。泰伯坚决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又回到荆蛮吴部落中,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他带着族人远走高飞,来到了我的家乡——无锡,兴修水利,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给江南这片蛮夷之地带来了文明的种子。后来,季历又派人让泰伯回北方当王,泰伯用对犯人的刑罚对自己施了一遍,笑着对来人说:“一个犯人怎能当王呢?”泰伯如此三让天下,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读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惊呼。在他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境界。

想想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再想想我们现在连排队买饭都要插队;公交车上,有人连个座位都不肯让给身边的老婆婆……现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想想泰伯当时可不是让早吃一顿饭、一个座位……是天下啊!你们这样做,想想泰伯当时的行为,你们心安理得吗?想想泰伯当年为了江南水乡的建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才换来了后来几千年的繁荣昌盛啊!吴文化是祖先们自古传承下来的,作为吴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刻苦学习,把吴文化发扬光大!

又是清明,我们循着历代鸿山人的足迹,来到泰伯目前,缅怀先贤的圣德,,作为新一代鸿山人,进一步坚定了认真学习的决心。我们将把这悠悠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求春节手抄报的资料,不是英语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王羲之?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