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虹山的发展历史

分类: 历史 时间: 2024-06-12 11:35:01

昆明虹山的发展历史?

最佳答案

——普通市民眼中的五华区四十年产业转型之路

我家住在虹山底下。

说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大的变化,我也许会说青石板路变成川流不息的立交桥、地铁站,也许会说满城的“二八大杠”变成了各色的共享单车,也许会说最高建筑从百货大楼变成了高耸入云的万达双塔……但如果要在昆明找一块地方最能承载四十年产业转型记忆变迁的,虹山肯定是其中之一。

以前昆明城区并不大,虹山是郊区的一座荒山,它附近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工厂,这些厂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据说当年抗战时期,为支持转战过来的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怕北方人吃不惯大米,建立了虹山面粉厂。建国后,为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又建起了轴承厂、搪瓷厂、电器厂、氧气厂……

昆明从六十年代开始,进入了蜂窝煤的时代。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有一个最暗的角落,放着一摞一摞的蜂窝煤,煤分子的摩尔运动把白墙都变得黑乎乎的,这些中空的新式煤混合了足够的氧气烧的旺旺的,在冬天里可暖和了,家里的猫最喜欢的就是放了蜂窝煤的炉子。

到了1985年的冬天,第一群红嘴鸥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长途迁徙来到昆明,受到了好客的昆明人的热情欢迎,也开启了一段三十多年的友谊。

次年的年初,虹山煤气储配站建成,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拔山而起,当年8月第一次向昆明城区100多万居民供气。1994年,第二个“蒙古包”建成。它们改写了几十年来市民们烧煤烧柴做饭的历史,同时也为昆明笑傲全国的空气质量和蓝天白云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虹山片区轰隆的机器和红砖的厂房充当了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到了今天,故事远没有结束,五华区高瞻远瞩,把传统产业转型“大文创”、高新,腾笼换鸟,把一批老旧厂房变成了秘境M60创意园区、108智库文化空间等,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全区规模以上文创企业达55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为五华区跻身“千亿GDP俱乐部”、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迈向繁荣富强增加了强大动力,这一方土地焕发了新的青春。

我家住在虹山底下。我为作为一个五华人感到深深自豪。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