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yòu rèn)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右衽和左衽的典故
右衽和左衽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两种不同的坐姿,源于《尚书·禹贡》中的典故。相传舜传位于禹时,禹请舜坐时,舜坐于左,禹请舜禅位给禹时,禹让舜坐于右,表示禹系统治者,舜为被统治者的格局。
后来,这种坐法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左衽表示尊贵、高贵地位,右衽则表示谦卑、低贱的地位。
到了汉代,左衽成为君王的专门坐姿,而右衽则成了群臣和百姓的专门坐姿。
右衽和左衽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不久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被弟子们强拉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出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右衽和左衽的典故
源自于中国古代礼制。
右衽是指男子衣服左右领子对称,左衽则相反。
在古代,只有皇帝、宗室、王公贵族等高阶官员才能穿左衽,其他百姓只能穿右衽。
这是因为左边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阳刚的象征,而右边则被视为阴柔之地,普通百姓不能穿左衽是因为古代社会重视等级秩序,只有高官贵族才有资格享受左衽的荣誉。
从来看,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现象,也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仁政制度等思想。
此外,在现代社会,左右衽不再具有官阶和贵族的象征意义,但仍然被视为礼仪方面的重要知识,在一些正式场合需要注意服装搭配,掌握其基本常识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