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淞沪铁路的保护纪念)

❶ 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怎么样

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纪念性保护标志在虹口区天通庵路、同回心路路口落成,答老铁轨、枕木、信号灯等物品将再现淞沪铁路繁忙的情景。早在去年1月,虹口区人民政府将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公布为纪念地,此次虹口区人民政府出资在其原址上建造了纪念标志,并由上海铁路局提供当年拆卸下来的老铁轨、枕木、信号灯等物品整修后放置在原址,供市民纪念。淞沪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又称为吴淞铁路,始建于1896年。1897年,清政府重修淞沪铁路,改窄轨为标准轨道,全长为16.09公里,沿线设宝山路站、天通庵路站、江湾站等八个站。1898年竣工并恢复营运,客货兼营。上世纪60年代初,因公共汽车的开通,客运逐渐停止。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货运也逐渐停止。淞沪铁路天通庵站位于天通庵路、同心路、宝山路交汇处,南距宝山路站1.69公里,北距江湾站3.05公里。在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一·二八”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天通庵站都曾经受过战火的洗礼,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战争遗址,1997年因建设轨道交通三号线而被拆除。

❷ 上海运乐路到二号线淞沪站的距离

公交线路:190路 →复 地铁制2号线 → 地铁3号线,全程约31.6公里

1、从运乐路步行约770米,到达金辉路保乐路站

2、乘坐190路,经过16站, 到达天山西路北渔路站

3、步行约240米,到达北新泾站

4、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3站, 到达中山公园站

5、步行约330米,换乘地铁3号线

6、乘坐地铁3号线,经过10站, 到达大柏树站

7、步行约510米,到达淞沪铁路江湾站遗址

❸ 淞沪铁路的设立纪念性标志

淞沪铁路的前身吴淞铁路,是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窄轨铁路,因吴淞江蜿蜒流过得名。该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修建,1876年建成通车,全长14.5公里。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20年后(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沪铁路,线路大体循原来走向,终点延至河南北路,全长16.09公里,1898年恢复运行。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淞沪铁路,沿线曾是上海军民顽强抵抗日军入侵的战场。然而随着运输功能的逐渐丧失,它也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2005年是抗日战争六十周年。民革虹口区委调研后递交提案,建议为淞沪铁路建立纪念性标志和场景博物馆,让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历史,铭记在心。
2005年8月17日下午,记者在明珠线江湾站附近,寻到了一段地图上已无标识的淞沪铁路。空旷的轨道卧在高高矮矮的民房中。记者在道口等了约1个小时也未见到火车经过,颇显萧条。
虹口区政协金委员告诉记者,据查阅的史料记载(申报、江湾镇志等)淞沪铁路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7月3日江湾段正式通车时,由于此前中国从来没有过铁路,铁轨两旁观众“立如堵墙”。此后的100多年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淞沪会战炮火的洗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这条中国铁路的“前辈”,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记者从虹口区了解到,2000年明珠线开通后,原淞沪铁路南段(老北站———江湾)和北段(何家湾———吴淞大桥)已拆除。只有中段江湾———何家湾部分作为沪宁铁路的支线,仍在“发挥余热”。
在政立路及逸仙路两旁的居民小区,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中年居民,是否知道这条是淞沪铁路。居民或是摇头不知,或是一脸茫然。
相比之下,政立路道口的工作人员卢师傅则显得格外激动,他甚至掏出笔记本,向记者大声朗读起淞沪铁路的历史来。然而问及这条铁路的现状,卢师傅的眼神黯淡下来。他告诉记者,而今的淞沪铁路,承担的只是少许支线货运任务,多的时候每天也仅有五六趟列车经过。随着浦东铁路的建成,这段铁路的运输功能将进一步衰落。听说在未来的五年内,淞沪铁路可能会彻底废弃掉。
民革虹口区委建议,能否在东江湾路与宝山路交界处———原淞沪铁路的天通庵站旧址,竖立一块纪念性标记牌,以纪念在此牺牲的抗日烈士。
同时结合虹口足球场综合交通枢纽改造工程,在原天通庵站出口的广场上,竖立一座由铁轨和车轮组合的纪念性雕塑。而在江湾镇尚未拆除的路段,在原站台位置建一座永久性,开放式场景博物馆,布置老式蒸汽机机车和候车站景,使其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从虹口文史馆了解到,关于竖立纪念牌和雕塑的事情,他们正在考虑之中。而于Last year建成开放的上海铁路博物馆,已经收藏了淞沪铁路的诸多珍品遗物。

❹ 吴南轩的人物故事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蒋介石利用奉系军阀驱散了汪精卫和阎锡山的北平“国民政府”,重新稳定了他对北方的统治。这时清华大学校长一职,屡起风波,在罗家伦掌校不受欢迎后,阎锡山所派的乔万选又为师生所拒之时,1931年由南京政府发表正式命令,任命时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的吴南轩为新任清华大学校长,而他上任的背景,则是因为他是亲自兼任教育部长蒋介石的亲信,这种背景注定了吴南轩在清华将要走一条政治路线,而不是学术路线。吴声称“奉党国命”要“恪遵蒋主席整顿学风的意旨,长治清华”。他下车伊始,即不顾清华教授治校传统,独断专权,遭到全校师生一致反对。
由于他“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蔑视教授人格、视教授为雇员”,在教授会的带动下,学生自治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表示坚决支持教授会决议,要求“撤换吴南轩,并由全体同学整队至校长室,请其即时离校”。顿时,驱吴风潮风起云涌,逼得吴南轩于5月30日揣着清华大印和若干重要文件,逃到东交民巷外国人势力范围内去“避难”,并且居然在利通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进行“遥控办公”。他被赶出校园后,一方面断绝了清华的经费来源,一方面歪曲事实真相,污蔑教授会“唆使学生”胁迫校长,给教授们扣上一顶“反动分子违抗部令”的帽子,进行政治恫吓,并且暗中伙同陈立夫等人策划用武力解散清华的阴谋。这样愈发引起清华师生的愤慨,更加坚定了他们要求撤换吴南轩的决心。 吴南轩在清华的所作所为受到舆论及报纸的抨击,斥他玷污学界清白,有损国家尊严。南京政府派教育部次长钱昌照前往调查,拟让吴先返校,再辞职,也为学生会所拒绝。在学生会和教授会的共同努力下,吴南轩于6月25日离开北平南下。7月7日,南京教育部以吴南轩“暑病时侵,亟宜调养”为托词,批准其离校“调摄病体”。托辞有病,呈请辞职,这本是为了顾全面子而找的借口,但他原来任职的中央政治学校区党部却大扫他的面子,发出快邮代电,指责他“身为党员,竟入东交民巷,寄迹帝国主义治下,伤国辱党,莫此为甚。”
吴南轩的失策是自恃奉“党国命”,扬言要恪遵蒋介石意旨来整顿清华。对民主气氛浓厚的清华,打这样的官腔,先不必行动,就会引起师生的反感。他如能通过教授会,共商校务,是完全可以达到和衷共济的。尤其失当的是,不顾国格,竟跑到东交民巷去挂牌办公,致遭舆论和中央政校区党部指责。
他虽见拒于清华师生,却见许于国民党当局,故返宁后,仍得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务秘书、中央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讲师等职。 1936年,吴南轩开始兼任复旦大学代理校长。相对于在清华那段人人诟病的经历,在复旦,吴南轩的口碑要明显好很多。
彼时的复旦,与其他众多高校一样,也处于在战火纷飞中寻找安全栖身之处的境遇。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军进攻上海,复旦大学校舍多处被炸,9月,因淞沪战事激烈,复旦大学暂借复旦中学开学。不久,复旦与大夏大学组成联合大学,以复旦为主称联大第一部,迁校址于江西庐山。以大夏为主称联大第二部,迁校址于贵阳。
当时,复旦的重要档案、文件、部分贵重仪器、图书和设备,装成了10个大木箱,从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出发。吴南轩带领百余名学生,直奔南京,浩浩荡荡向江西方向出发。10月,联大第一部借庐山普仁医院为校址,租胡金芳旅社等处为宿舍,师生800余人开始上课。12月,南京失守,江西战事吃紧,复旦师生继续内迁。
此时学校已囊尽粮绝,恰巧国家教育文化救助组陈立夫组长路过庐山,吴闻讯后,连夜在严冬皑皑的白雪中,由工友提着灯笼,边跌边走,终于见到陈,雪中求炭,借得一万元回寓所,马上传令第二天下山奔赴武汉。后经复旦领导层几次研究,认为武汉地处华中要地,交通、住所一定很紧张,开支较大,最终选择先到宜昌,再由宜昌迁至重庆。
数天后,从宜昌乘船驶往四川重庆。刚到重庆千厮门码头,复旦大学师生就受到了闻讯赶来的复旦中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复旦中学董事长康新之先生还将复旦大学师生安排在菜园坝中住宿,在这里,复旦大学还利用间隙补上了上学期未尽课程。
吴在渝广得校友的援手,在四川省政府会议中获得10万元的建校经费,慨然把其中5万元分赠给复旦中学,以偿入川初的“人情债”。在觅址建校上,也深得各方谦让、谅解,觅得北碚对岸夏坝数百亩土地为校址,先在夏坝东边黄桷镇,用了一座小学的校舍、一座古庙、一处煤炭坪和王家花园一幢别墅,作为办公室和部分教授宿舍。 稍事安顿后,吴南轩即着手整顿教师阵容,添置仪器。为筹办学经费,亲自到市区借钱或募捐,沿途不无省吃俭用,曾因饮食不洁而染上了伤寒,所幸医治及时而得以痊愈。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师生精神振奋,教学认真,生活俭朴,颇有一番新兴气象。同时,复旦与大夏之“临时联合”正式宣告解体。该年复旦大学重庆部有60多名毕业生。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在复旦由私立改国立的过程中,吴南轩是绝对的主角。1938年4月,吴因经费困难,第一次向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提出改私立为国立的想法,但李校长以 “政治影响,易长纠纷”为由否决了;1939年3月17日吴再次提起国立之事,最终以教育部增加补助费15万元而再次将国立案搁置;1941年9月17 日,吴南轩第三次谋改国立,并通过邀集在渝校董开会,造成既成事实。 1941年11月,复旦大学的由私立改国立案终获通过,吴南轩也由代理校长转为正式校长。
吴南轩于1943年2月调离复旦,在复旦供职6年,在任时正值抗战、备尝迁徙办学之苦的最艰难时期。1975年5月,在台湾的复旦校友举行母校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时,吴南轩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七十年来复旦立校特出的传统精神》的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复旦的传统精神,即由无变有的精神,向前开路的精神,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神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在吴南轩的眼里,复旦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一种图存图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客观地说,吴南轩在复旦任职期间,还是有不少政治色彩的存在,唯国民党指令马首是瞻的行为时有出现,比如1936年未能很好的保护请愿的复旦爱国学生,导致请愿学生被杀害;后来的复旦由私立改国立这件事,他未尝未受到国民政府的指使,也因为这些事,吴南轩在复旦的名望远不如前任校长李登辉来得高。但在回顾复旦的发展史时,吴南轩为复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还是得到了该校的肯定,在复旦的校史里,对他所做的努力都予以了正面的记录。现在复旦西南角的燕园里,有一别墅名为“南轩”,既是因为此轩在校南,也是吴南轩之后的继任校长章益为纪念吴南轩而命名的双关之名,此名一直沿用之今。现该处所一部分用作新闻馆,一部分用作经济研究所。 1949年吴南轩随国民党撤退至台湾。1950年应聘为美国麻省国际学院教授,后在伊利诺斯国际大学讲学10年。

❺ 淞沪铁路目前在上海还有哪些遗址历史资料哪里查询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今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居民中广东籍人士和日本侨民较多;与之相竞争,铁路西侧的闸北华界也陆续建成宝山路、宝通路、鸿兴路、天通庵路等多条马路和商务印书馆等一批工商企业和文教机构。因而淞沪铁路南段形成穿越大片闹市区的一条铁路,有宝山路、虬江路等多条道路平交穿越淞沪铁路。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1938年又被日军彻底拆除蕰藻浜站至炮台湾的铁轨。1958年起几经改造使用至1970年后逐步拆除。[1] [1]
1997年该路拆除,沿原线路建成高架铁路(轨道交通三号线),2000年12月投入运营,在原淞沪铁路上设有宝山路、东宝兴路、虹口足球场、赤峰路、大柏树、江湾镇6个车站,并已延伸到宝钢附近。

❻ 淞沪铁路的保护纪念

民革虹口区委建抄议,能否在东江湾袭路与宝山路交界处——原淞沪铁路的天通庵站旧址,竖立一块纪念性标记牌,以纪念在此牺牲的抗日烈士。
同时结合虹口足球场综合交通枢纽的改造工程,在原天通庵站出口广场上,竖立座由铁轨与车轮组合的纪念性雕塑。而在江湾镇尚未拆除的路段,在原站台位置建座永久性,开放式场景博物馆,布置老式蒸汽机机车与候车站景,使它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建成开放上海铁路博物馆,已经收藏淞沪铁路的诸多珍品遗物。 木板房式候车室、吴淞站站牌、隔离木栅栏……65岁的俞老伯边看边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从市区到吴淞,就乘淞沪铁路的火车。花四十五分钟就能从位于现今东华路虬江路附近的起始站到达吴淞镇站,单程一角五分钱。步入车站,看到微开的“售票处”窗口,俞老伯惊叹:“真的和当年一模一样!”

❼ 请告诉我上海江湾镇古老的往事

1
江湾镇地方志

江湾镇位于本县南部,虹口区西北部。东与五角场镇为邻,西与闸北区接壤,四周为江湾乡的镇南、镇北、奎照、纪念村。面积0.66平方公里。

江湾以虬江蟠曲于此而得名。据《宋史》记载,韩世忠曾驻中军于此,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1984年9月划归虹口区管辖,时有居民2.52万人,加上镇境农业人口,共3.19万人。

该镇在宋代已成市集,且是上海地区的重要港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袭扰,全镇被毁。后以保宁寺为中心,逐渐恢复成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南境紧靠上海租界,外商竞相来此租地办厂,市面日趋繁荣。光绪二年(1876年)淞沪铁路从上海筑至江湾镇,正式营业,更促进了境内工商业的发展。至清末民初,全镇有大小商铺300多家,以秋季棉市为最盛。编结手工业,日益兴旺;棉织、酿造、化工等厂相继设立,其中模范工厂橡胶工场为全市第一家橡胶厂。此外,镇东辟有跑马厅(万国体育会),吸引沪上众多游人;中国妇孺会、仁德所、游民习艺所等社会福利团体麇集镇上;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相继在境内开办。这是全镇工、商、文化事业的鼎盛时期。但在30年代连遭“—·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建筑物大部焚毁。抗战胜利后,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后经30多年的建设,江湾镇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全镇共建工房125幢,有4175户迁进了新工房,有3601户用上了煤气。在镇区中心拓宽新市南路,直通新市北路,形成新街。沿街高楼鳞次栉比,市面颇盛。万安路老街也全部改铺水泥路面,并疏通和改建下水道。

境内有企事业单位164个,市、县属单位遍及全境,有以机械、轻工为主的工厂40家,物资仓库16家,技工学校6所,高等学校1所。

镇办工业有针织、电子元件、五金等行业,1984年有工业企业4家,职工921人,产值397.7万元,利润97.9万元;还有26个里弄生产组和服务组,加工收入36.7万元。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编结品,手工精湛,花色新颖,产品远销日本、苏联、西欧各国。

1984年划归虹口区前,该镇有国营商店47家,合作商店28家,还有有证个体工商业户168家。农贸市场南起奎照路,北至新市南路桥,各种农副产品货源充足,买卖兴隆。

该镇有幼儿园、托儿所10所,小学7所,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各1所。

江湾镇原有“中医之乡”之称,妇科蔡小香,喉科马逢伯,儿科侯焕如,内外科朱振元、顾文田、徐起之等,在解放前都是远近闻名的中医。解放后,江湾卫生院和县属江湾医院先后建立,医院设施完备,医疗水平较高。该镇计划生育工作,1979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镇爱国卫生成绩显著,1983、1984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城镇”。

该镇有文化娱乐场所3所,并利用人防工程地下室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文化中心站。出土文物“韩瓶”,系韩世忠劳军用的酒器,保存完好。镇东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的景德观的山门和大殿(今为小学校舍)、石门杵、古井、古银杏等。

群众性体育活动较为活跃。1983年举办了“江湾杯”足球赛、“储蓄杯”乒乓赛、象棋赛。业余象棋队获郊县第三届邀请赛冠军。1984年第五届全运会,有250名运动员参加火炬接力队。

2
江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前后,著名将领韩世忠抗金时驻军于此,部分家属随之入户,逐渐成型。800多年后,这座文化古镇展现出一幅全新的面貌,古镇被赋予了新内涵,也由此激发出新活力。

承接丰厚历史底蕴

江湾位于上海东北部,系虹口、杨浦、闸北、宝山四区交会处,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余人。1984年江湾镇划归虹口区。2006年撤镇建街,保留了名称中的“镇”字,为“江湾镇街道”。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江湾镇市面颇盛,其繁荣与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密切相关。上海开埠后,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即设站于此。1999年,淞沪铁路全线拆除,只有江湾火车站留存至今。为了真实还原中国铁路第一站的历史风貌景观,街道正在恢复淞沪铁路江湾镇站原貌。

在上世纪初叶的江湾镇工、商、文化事业鼎盛时期,镇东有跑马厅万国体育会,吸引沪上众多游人;中国妇孺会、仁德所、游民习艺所等社会福利团体麋集镇上;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相继在辖区内开办……为了将江湾文化挖掘得更深更细,向人们展现更全面的古镇形象,街道全面启动“虬江蟠曲——走进江湾”陈列馆的建设,让广大社区群众走进历史,感受江湾古镇最近几十年发展的丰硕成果。

古老的江湾在历史上还是重要的宗教胜地。享誉中外的上海玉佛寺就起源于江湾,由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于光绪二十六年购地三十余亩、历时6年建成,1918年迁供于安远路新建的玉佛寺内。镇上原来有很多古刹,但大多毁于战火,最早有昆福寺、保宁寺等,现唯一留存的古寺院为三观堂。目前,正在改建的三观堂规划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

❽ 上海有古老的火车道在哪里

淞沪铁路江湾站遗址--虹口区 广纪路567号(近汶水路)
淞沪铁路的前身内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容7月3日江湾段正式通车时,由于此前中国从来没有过铁路,铁轨两旁观众“立如堵墙”。此后的100多年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淞沪会战炮火的洗礼。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

❾ 淞沪铁路江湾站遗址的点评

单位距离那边不远,如果不是看了点评网的介绍,平时还真没有留意这个内地方。这里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容小的主题公园,里面有复原了旧时淞沪铁路车站的样式,周边还有绿化和塑像,很好的还原了淞沪铁路车站的原貌,反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历史风貌。
如果在附近居住有一定年头的居民应该知道,在造轨道交通三号线之前,轻轨高架桥下面就是原来的淞沪铁路,一直要延伸到老北站,后来造轻轨的时候都拆除了,留下一小段作为纪念。现在老北站那里轻轨宝山路站前面路面有一段凸起的地方,下面应该还埋着原来的铁轨。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