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人员构成(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机构历史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_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机构历史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馆2004年,长期“蜗居”在孔庙和国子监内的首图、首博陆续迁出。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拨款2000万元,专项用于孔庙国子监百年大修。长期各自为政的“左庙右学”终于合二为一。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而孔庙则是皇家祭孔之地,两者相伴,形成“左庙右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里开设为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则在孔庙内建立。随着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社会影响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场馆来满足服务功能,北京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二馆陆续迁出,于是“空”出了国子监与孔庙。孔庙与国子监修葺一新,合并成一个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   2008年6月14日,作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古街重新以“旧面容”示人,经过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开馆。   合并后的展厅面积由原来的15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还增设了700平方米的临展厅。孔庙中路复原陈列、《大哉孔子》展、孔庙历史沿革展、国子监辟雍复原陈列、国子监原状陈列展、金榜题名-中国古代科举展等6个长期展已布展完毕,北京伦敦图片展、百年长城回顾展等展览将接踵登陆临展厅。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介绍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可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座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要追溯孔庙的历史,当然是源远流长。史载,鲁哀公在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样说来,历史上第一座孔庙距今已有2488年了。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   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左庙右学―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兴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邻国子监,(又称“太学”)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北京孔庙形成现今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国子监古代又称为太学,其历史其实更为久远,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便有了太学雏形,而夏商周也有各自名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代天子有五学,分别为东西南北四学(即东序、瞽宗、上庠、成均)加上中央之学即辟雍。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太学,立五经博士。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才正式设立国子监,并开设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河。   国子监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   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是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也曾对国子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致使这座古老的大学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平面整体呈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由三进大型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 “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国子监前院东侧由“持敬门”于孔庙相通。   国子监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子监又是全国唯一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校: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也曾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为培养全国各族学生成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   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至2005年,随着首都博物馆和首都图书馆及少儿馆陆续迁出,孔庙和国子监又重新归于一体。2008年奥运会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又专门斥巨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才终于有了今天孔庙和国子监焕然一新的面貌。2008年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全面对外开放。   孔庙和国子监的历史意义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场所,以及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曾经担负着如同现代北大、清华、中央党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职能。1901年传统的书院被改为学堂(如京师大学堂),而后1905年,读经被废止,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孔庙和国子监的教育和行政职能也趋于式微,孔子、儒学教育全面弱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重塑国民精神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改革也逐步开展,渐渐加大传统文化、儒学及其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比如,初中课本加入了一二十条《论语》,高中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从而,孔子、儒学从体制外逐渐转到体制内,尽管是部分引进。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努力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比重。   孔庙国子监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国学圣地。为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并特别强调,要对孔庙、国子监进行文化功能复兴,修建高规格、高品位、高质量的“进士题名碑展示廊”和“十三经碑林展示廊”,进一步提升文物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中心,举办有影响力的弘扬国学活动,传承国学文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以展示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办好传统特色文化活动。首先是策划推出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其次是推广节庆文化,将现代文化活动与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有相同节庆国家的文化组织参加。   

孔庙和国子监是同一个地方吗?

  国子监 地理位置(旅游需要)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交通:乘地铁到雍和宫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交车可达。   门票:6元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饶少平     “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上监”即前面的“监”字,“下监”即后面的“监”字。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监”读去声,监察之“监”读平声。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监”字都读荐。   “监”也是官署名,如中书监、钦天监、牧马监等。国子监既是官署,又兼有国子学性质。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机关和高等学府,“监”也读荐。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此外,古代称当官之人为“监子”,称官署的低级官员为监事,称国子监生员、肄业者为监生,称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为监元,称抚子监刻印的书本为监本,称国子监的规章制度为监规,唐代监管盐业的官署称监院。这些“监”都应该读去声。     国子监里多古槐     张宝贵     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国子监街的国子监和孔庙现已复修一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如果游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在国子监街和国子监内是广植古槐,这是为什么呢?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东边与孔庙毗邻,体现着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国子监可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学校。在“戊戌变法”时,兴建学堂,废除科举,国子监学停办。在国子监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在一个地方么

  驾车路线:全程约240米   起点:北京孔庙   1.从起点向出发,沿国子监街行驶110米,过右侧的集贤门约130米后,到达终点   终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注册资本:60万人民币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有导游讲解吗

  导游得花钱,其实自己走更好玩,门票后面有地图,按线路走,景点门口都有讲解牌子,导游也不过就说的是那上面的内容罢了

北京雍和宫,国子监,孔庙

  国子监街位于雍和宫东侧,雍和宫最好早上去,一般是初一或者十五,寺里会有法式。去完雍和宫向东进入国子监街,走几百米就可以看见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一张门票参观两个地方,中间从院子北侧的碑林穿过去即可。孔庙的后院会有文艺表演,祭拜孔子的仪式什么的,可以去看看。百度地图

在哪一年首都博物馆迁出孔庙?

  1981年,孔庙辟为首都博物馆。2006年首都博物馆迁出。2006年,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孔庙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孔的场所。北京孔庙始建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1306)建成。元末荒废,明永乐年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顺治、雍正、乾隆年二年(1737)重修,将崇圣祠改换绿琉璃瓦、各殿均为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孔庙院落三进,占地千平米,中轴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正门名先师门,面阔3间,歇山顶,斗拱大而稀疏,虽历经重修,仍保存元代风格。先师门前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门东西两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为清代所立,碑阳与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文。一进院东有神厨、宰牲亭、井亭;西有神库、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还有高大耸立的进士题名碑林。大成门面阔五间,为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门前立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诏命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加号诏书”石碑,立于大成门前,门内左右原排列着二十四面戟和十面石鼓;东置一鼓,西悬一钟。今戟已无存,石鼓及钟鼓均在。石鼓因其形似鼓而得名字,鼓上所刻文字为“石鼓文”。上刻十首游猎古诗,又称“猎碣”,是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雕刻的。大成门后院,古柏参天,甬道两侧有11座明、清两代纪功碑亭,碑文内容除记载修葺孔庙、祭孔活动之外,主要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战的功绩。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是供奉孔子牌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场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由原面阔7间进深3间,扩建成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绕以石栏,三面石阶。前方台阶中嵌长7米、宽2米的青石浮雕丹陛。殿内正中设木龛,龛内供奉“大成至文宣王”木牌位。龛前设祭案,正位两边有配享牌位。殿内还摆放着琴、瑟、编钟、编磬等祭祀用的古乐器。从康熙起,新即位皇帝按例在大成殿悬一匾,现存有康熙至宣统九位皇帝的题匾。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题匾全部取下,改悬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明嘉靖九年(1530)位祭祀孔子五代祖先所增建。乘13、116、117、124、807、104、108、803、850路公交车至雍和宫或定安门站下车即到;或乘地铁雍和宫下车即到。 *) =*">   参考资料:更多请查看乐途旅游问问 [my.lotour.com]

孔子与国子监博物馆景点碑亭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