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前的旧上海那么繁荣为何没有全面淘汰黄包车?
首先,黄包车(人力车)是1869年,由到日本的美国传教士强纳森.斯科比所发明,最早仅是个人在横滨街上使用,但很快就开始在当地流行,几年间便成为日本各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1873年,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上海,故又名“东洋车”。
虽然当时在中国的上海已经有了汽车、电车等较为先进的交通工具,但是黄包车仍然是都市交通的主要工具。这一方面是因为坐黄包车可免去挤电车的拥塞之苦,而更主要的是当时黄包车数量非常之多,随处可见,乘坐很方便,而且价钱极其低廉(拉很长一段路,也只需10-20个铜板)。尽管多如牛毛的黄包车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租界当局却无意取缔,因为黄包车的存在,既可以免去他们在城市交通上的大笔投资,又能使租界当局坐收渔利(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照会”(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
另外,按当时规定:每辆(黄包)车除需有“照会”外,每张“照会”照例还得(按时)交纳“照会费”(即所谓的“管理费”),而仅此一项,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每年就可坐收约60万两白银!
而最苦的当然是那些个拉黄包车的车夫了。他们多半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穷人,每天起早贪黑,奔跑在马路上,风霜雪雨,昼夜不息,异常辛苦。然而所得却甚微。(按照当时的价格)一辆黄包车,车夫每天需向车主交纳0.85元的租金,而租用时间却只能从当天的下午3时到次日凌晨5时(共14个小时)。从次日凌晨5时到次日下午3时的时段,则是租给另一个车夫,且需另外交付0.85元租金。所以扣除租金,一个黄包车夫每月的平均收入大约只有12元左右。而且就是这么点微薄的收入,却是以他们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长期没日没夜的奔跑在都市中,黄包车夫的健康会遭到极大的损害,以至于许多车夫拉不上几年就劳萃而死。
到了1949年,随着上海等中国各大城市的解放,租界被彻底取缔(收回),加之当时的三轮车逐渐兴起,完全依靠人力拉拽的黄包车逐渐被淘汰。到了1955年3月1日,上海最后一辆黄包车被送进了博物馆。
2、高分:找个06年电影列表把,包括出过的和即将出的
《夏日风暴》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TV版画质增强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OyO4KQD_uuOaMPBVlSMeg?pwd=r5uf 提取码:r5uf
此资源在百度网盘TV版独享AI增强画质,电视应用市场下载百度网盘TV版即可
导演:马可·克罗伊茨派因特纳
编剧:马可·克罗伊茨派因特纳/Thomas Bahmann
主演: 罗伯特·施塔德洛伯 / 科斯蒂亚·乌尔曼 / 艾丽卡·巴赫蕾达-库鲁斯 / Jürgen Tonkel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同性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04-09-02
片长: 98 分钟
又名: 我的夏日恋曲 / 夏日暴风雨 / Summer Storm
夏日风暴的剧情简介 · · · · · ·
同在一支青少年赛艇队的Tobi(Robert Stadlober)和Achim(Kostja Ullmann)是死党,训练之外,两人经常一起打闹玩乐,虽然都有女朋友,但Tobi对Achim有超过好兄弟的感情。
一年一次的夏季青少年赛艇比赛来临,Tobi和Achim随队伍来到一个美丽的湖边露营。当得知驻营地离他们最近的队伍,来自柏林的“横冲直撞”队是一支同性恋赛艇队时,赛艇队成员都觉得非常尴尬,唯独联想到自己同Achim关系的Tobi在羡慕之余,怀起心事。某次游泳结束后,无法自控的Tobi亲吻了Achim,Achim恐慌地逃走,Tobi一人伤心落寞时,“横冲直撞”队的一名队员来到他身边。男孩之间的故事变得复杂起来。
3、民国时期1920年左右,20美元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当时的黄包车车夫一趟大概多少钱?两公里左右。
不大好对比,那个时候20美元大约值个60多大洋吧。那时候拉车的一个月有一块两块的就够活了,技术工人也就一个月三块五块的,但大学教授一个月300、500的也不少,具体合现在多少钱就得自己核计了。
4、有一个美国大兵在黄包车上就调戏一个穿白旗袍的女的,拉黄包车的室那女的以前的丈夫,求名字
李连杰很早以前拍的片子吧,叫中华英雄,那个不是她丈夫,应该是他父亲。
5、过去的交通工具,黄包车的有何来历?
清康熙本《孔子问答‧小儿论》插画即出现后推型的人力车。有别于需站在车上的马战车,可供长者乘坐的两轮车,不晚于汉代出现,即所谓的“安车蒲轮”。
人力车最早在1869年,重点:(由到日本的美国传教士,强纳森.斯科比所发明),最早仅是个人在横滨街上使用,但很快即开始在当地流传使用,在几年之间已经成为日本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1873年,一位叫梅纳(Menard)的法国商人从日本抵达上海,试图把人力车引进中国以图获利,获得了法租界公董局的同意。公董局以发放牌照收税的方式来作管理。
1874年米拉正式成立了公司,到该年底,在上海已有十家公司成立,有近千辆人力车在营业。其后逐渐在上海各地区流行起来,到1914年时,仅公共租界就有9178辆的人力车。
(5)美国黄包车攻略扩展资料:
在民初上海的人力车公司经营方式早期主要是由外国成立的人力车公司,购买人力车,并向租界当局登记买牌照,之后再租给中国的中间商,再转租给人力车夫作生意,到20世纪开始,逐渐出现中国商人的公司登记竞争。
由于当时人力车造价因技术发达而日渐下降,公司购买一辆人力车,约出租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因此成为当时获利甚丰的行业。
出劳力的人力车夫的生活一般都辛苦,在1930年代,搭乘人力车的价钱大约是一英里收费不到20分,比当时乘出租汽车要便宜很多,一般市民可以负担的起,加上人力车相较于汽车而言,可以进入许多较窄的巷弄,因此成为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
但人力车夫花费大量的劳力,但所得扣除租车费用之后,收入甚少。据估计,在1930年代,上海约有80000左右的人以拉人力车维生,大多是外地移入的下层贫民。
6、黄包车历史背景及关于黄包车的案件
最早发明黄包车的是一个英国牧师培利先生,但培利先生的“天才”发明在欧洲却毫无用处,高傲的欧洲人自然不会乐意去做都会的人马。可是在人力资源过剩的东方,黄包车却是得其所哉。
1873年,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上海,故又名东洋车。初期的黄包车两轮高大,木制,外裹铁皮,拉行时甚为颠簸,且易损伤路面,曾遭到工部局的干涉。后改为钢丝橡胶轮,车行更平稳,拉起来也较省力。当时的黄包车须安装铜喇叭、脚铃和车灯,夏天有帆布防雨篷,冬天则挂棉暖篷,考究一点的,在车厢和车把上还镶有细铜花活。
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有汽车、电车等较先进的交通工具,但黄包车仍然是都市交通的主要工具。这一方面是因为坐黄包车可免去挤电车的拥塞之苦,而更主要的是当时黄包车数量非常之多,随处可见,乘坐很方便,而且价钱极其低廉,拉很长一段路,也只需20个铜子。尽管多如牛毛的黄包车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租界当局却无意取缔,那是因为黄包车的存在既可以免去城市交通上的大笔投资,又能使租界当局坐收渔利。按当时规定,每辆车都需有照会,每张照会照例得交纳照会费,仅此一项,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每年就可坐收60万两银子。
最苦的当然是拉黄包车的,他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穷人,每天赤着脚奔跑在马路上,风刀霜剑,昼夜不息,异常辛苦,然而所得却甚微。一辆黄包车每天需向车主交纳0.85元租金,却只能租用从下午3时到次日凌晨5时14个小时,从凌晨5时到下午3时的时段是租给另一个车夫的,需另外交付0.85元租金。扣除租金,一个黄包车夫每月的平均收入大概在12元左右,这点微薄的收入却是以健康为代价的。长期没日没夜地奔跑在都市中,黄包车夫的心肺都遭到了极大损害,许多车夫拉不上几年,就劳萃而死。
抗战胜利后,随着三轮车的出现,黄包车渐渐退出了历史。1945年12月,上海的美国兵发起了一次黄包车皇后竞赛,每辆黄包车载一位小姐,从三马路(今汉口路)外滩出发,自东向西,经南京路折入陕西北路,终于陕西南路。结果获得第一名的仅以20分钟跑完了全程,这个速度大概不输于今天的的士了吧。这场闹剧也许算得是黄包车70年历史中最露脸的一刻了,然而又有几人能体会到这惊人的成绩中所饱含的黄包车夫的血泪心酸呢?
7、《城南旧事》中的洋车指什么?
.一种载客用的两轮人力车 。19世纪末期 ,首先出现在亚洲。东方各国普遍使用,后又逐渐传到西方各国。中国的人力车由日本传入,故称东洋车。曾流行于大部分城镇。中国各地俗称不同,北京称洋车,天津称胶皮,上海称黄包车,广州称车仔。
该车有两个胶皮车轮,圆椅状的木制车厢,上搭可折叠的车篷,有的甚至前挂车帘用以遮阳挡雨。可乘坐1~2人。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顶端有横木相连,为挽车的把手。提起辕杆,乘车人身躯后仰,可减轻挽车力。车夫两手握着辕杆在其间拉着车奔跑。脚踏三轮车出现后,洋车逐渐被取代。仅在亚、非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继续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古老的人力车在美国底特律、加拿大渥太华以及中国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中重新出现 ,拉运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