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关于铁路的小故事有什么(铁路的故事)

① 近代铁路爱国名人的故事

詹天佑的故事。
在修建津榆铁路架滦河铁桥时,英、日、法三国的工程师指挥打桩均告失败。詹天佑采用中国伟统方法配合机器进行打桩,获得成功。
新易铁路是中国工程式师自修铁路的开端。詹天佑只用四个月建成,提前两个月完工,受到慈禧太后和袁世凯的赏识。
京张铁路由于英、俄争夺筑路权相持不下,决定由中国自建。外国人讥笑中国"自不量力","胆大妄为",詹天佑决心为国争光,细致测量,精心设计施工。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时,在没有新式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设备的困难情况下,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两端开凿,中开竖井的的施工方法,顺利解决了难题。并对地势陡险、坡度大的八达岭,设计开成"人"字路线,使列车顺利行使。行车时遇到车厢脱节,还仿造了自动挂钩,人称"天佑钩"。此条铁路六年计划,四年竣工,节约投资二十八万多两白银。当时被外国工程师视为奇迹。

② 修建拉萨铁路时的故事

修建拉萨铁路的故事: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

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

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

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

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

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2)铁路的故事扩展阅读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约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将要动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火车站引出,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

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因其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也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线路最高处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经过九度地震烈度区216公里。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

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设任务艰巨。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被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

③ 中国人给非洲人修铁路的故事

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时,与中国商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相关事宜。同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协定规定:中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并派专家对这条铁路进行修建、管理、维修,培训技术人员。
1968年5月,中国派出勘探人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开始进行全线的勘测设计。在勘测途中,一位勘测员被毒蜂蜇得遍体鳞伤,不幸去世。面对生命威胁,中国的勘测设计队克服种种困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勘测任务。随后几年间,中国共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万人次,在缺医少药、食品短缺、气候炎热、疾病流行的艰苦条件下,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为高质量地完成筑路任务而战斗。
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坦赞铁路于1976年5月完成了全线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等工作。
坦赞铁路于1976年建成移交后,中国政府继续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共提供了10亿多元人民币无息贷款(主要用于部分设备的维修和更新以及零配件和材料的提供)并派出专家组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在技术合作期间,我国政府向坦赞铁路先后派出专家共2824人。
截至2005年6月底,坦赞铁路共运送了2,435.5万吨货物和3,911.4万人次的旅客。上世纪60—70年代经济困难的中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实际造价一增再增。

④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讲的是什么故事

詹天佑家里有兄妹7人,天佑居长。父亲在天佑很小时就把他送到南海的一所私塾去读书。但是詹天佑对”四书”没有兴趣,他最迷恋的是机器。他的口袋里总是装得鼓鼓的,什么螺丝呀,铁钉呀,发条呀,都是他的“宝贝”。

聪明的小天佑,在街上看到洋人带着新奇古怪的东西,总要观察个究竟,如果可能的话,他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是怎么做的弄清楚。一次母亲发现詹天佑的口袋破了两个洞。一摸,里边是一个个尖硬的零件,气得她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扔到了院子里,小天佑伤心极了。父亲把事情的原委弄清后,开导了妻子,支持天佑的志趣,亲手帮助儿子捡回了“宝贝”,一件件地放到木盒里。从此詹天佑摆弄机器的游戏在家中取得合法地位。

岁的詹天佑读完了私塾,下一步该怎么走呢?父亲为最喜爱的长子思考出路。他希望天佑继续读书或学习技艺,可家境却比较拮据。此时,清朝正在选送幼童出洋学习,朋友劝父母送子赴美,走洋翰林的路子。为了儿子的前程,父母答应了。詹天佑作为第一批留美官方学生乘船赴美,开始了为期10年的留学生活。

年返回祖国时,20岁的詹天佑意气风发,他向清朝当权者再三陈述,中国的铁路要由中国人来修,可慈禧却说:“中国修铁路非洋人不可!”外国人声称修建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需要40年,詹天佑根据当时的国力技术,提出由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只需6年就能完成。虽遭到清朝官员的围攻,可他决不退缩,据理力争,终于获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权力。

从1905年开始,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勘测设计,终于找到一条理想的线路。在没有开山抽水机器设备的情况下,他利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工期。最后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铁路修建任务。京张铁路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近代工程建设的开端。詹天佑也被称为“中国工程之父”和“中国铁路之父”。

⑤ 詹天佑的关于铁路的小故事有什么

詹天佑与铁路其实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修建铁路,但都是由外国人出钱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着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自己的铁路,而洋人修的铁路都用来推销洋货,掠夺中的物产,詹天佑感叹不已!

詹天佑在北上之前,特地回家乡看望了父母。亲人们都为他北上有了新的工作而高兴。

在路过上海时,詹天佑专门到吴淞凭吊了淞沪铁路的遗迹。这是英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十四年前,在通车时震惊了愚昧顽固的西太后,她认为这庞然大物的火车头,喷烟吐雾,拖着长龙轰隆隆的奔跑,“破坏了大清的风水”,因而下令用18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买回来,拆毁所有的机车和铁轨,用轮船运到台湾,沉入了打狗湖之中。多么愚蠢,多么可憎!

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看到这个公司名义上是“官督商办”,是中国的公司,但实际上是受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商人提出中国铁路“与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国人;修自官府,不如修自百姓”,但不被采纳。

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国家的贫穷,当时的中国铁路都是由外国人修建,向外国帝国主义贷款,由外国工程师领导。詹天佑心中愤愤不平,他坚信,中国的铁路早晚要由中国人自己修建。

⑥ 高速铁路的故事100字

(2015年)5月23日上午,西宝客专D6852次列车在西安北站稳稳停妥,一对新人在近百名亲回朋好友簇拥下走答出车厢,这是西宝高铁上的首个“动车迎亲队”。新郎家在西安,新娘家在宝鸡,考虑到高铁安全好、速度快、舒适度高等优势,他们选择乘坐动车接亲,解决了两地汽车往返一次最快也要5个小时以上的难题。

⑦ 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故事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⑧ 在线等 一条铁路的完成 故事介绍

《一条铁路的完成》解读

作者: 加入日期:08-08-02

1.狂飙突起的爱国行动
——解读《一条铁路的完成》
一、作品主题
1928年冬,17岁的萧红经历了她生平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9年后,她用生动而不
乏幽默的笔调写就,作品描述了她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她以女性细腻的触觉捕捉时代情境中自我与他人的精神气息,并以有别于传统定势的视角、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摹了当时人们那狂飙突起般的爱国行动。
“走在石头道街又碰到了一个日本女子,……我们就用手指着她而喊着。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男同学们跺着脚,并且叫着,在我听来已经有点野蛮了”,“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
人们的义正辞严似乎显得有些虚弱和可笑。理直气壮的爱国热情与嘈杂混乱的游行队伍与血腥、无奈的运动结果构成了“不和谐”反差,一场正义的运动似乎成了一场游戏。
然而,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她的每一笔都真实而生动,坦然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生们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这热情之中也包容着幼稚与困惑的精神因素。做个比喻,萧红所参加的那次示威游行也是百年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一个具有研考价值的节点。
二、 层次结构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九二八年的故事……我一回头看见了有几个女同学尿了裤子的(因为一整天没有遇到厕所的缘故)。”
这一部分写“我”参加到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队伍和第一天情愿无果的经过。可以分为两层——
先写包括“我”在内的哈尔滨女子中学的学生们参加情愿游行的缘起,即被男同学“攫”入队伍——
“拿长棒的童子军”“冲进了教员室,冲进了校长室”,“我听到校长室里在闹着”。女校长“好象被鹰类捉拿到的鸡似的软弱,她是被拖在两个戴大帽子的童子军的臂膀上”。“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像到军队,又想到马群,又想像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那些男同学们还满院子跑着,搜索着,好象对于小偷那种形式,侮辱!侮辱!他们竟搜索到厕所……”
书声朗朗的女子中学学生就是这样有些不明所以地,甚至是强行地被拉入了游行行列。然而,年轻的她们却感受到一种兴奋——
“这一切好象有一场大事件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
接下来写游行队伍经过日本领事馆、长官公署、教育厅。在道尹署前苦等,而道尹终究没有出来。作者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
“可是一出校门不远,连对这侮辱的愤怒都忘记了。向着喇嘛台,向着火车站。小学校,中学校,大学校,几千人的行列……那时我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我觉得我的脚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已经都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周围学生的情绪更强烈地感染着“我”,于是大叫着口号,体会着学运的光荣。同时,作者也以冷静而细腻的笔法记录了光荣背后的狼狈——“这还不算什么惨事,我一回头看见了有几个女同学尿了裤子的(因为一整天没有遇到厕所的原故)。”
第二部分:“第二天没有男同学们来攫”……我听到他们关于受伤的议论和救急车”。
这一部分写学生联合会组织爱国学生“示威”的经过。在抵抗日军修铁路的宣传下,“我”自告奋勇参加了宣传队。队伍在滨江同滨江县政府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作者对事件的简练描述揭露了当局的反动嘴脸,也如实描写游行队伍的的溃乱状态和学生与当局的激烈冲突,真实地再现了这场学生示威运动给一个中学生带来的激动、亢奋与惊心动魄——
“虽然我和别人一样地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象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的忐忑心理,“只一秒钟,我们旁边那阴沟里,好象猪似的浮游着一些人。女同学被拥挤进去的最多,男同学在往岸上提着她们,被提的她们满身带着泡沫和气味,她们那发疯的样子很可笑,用那挂着白沫和糟粕的戴着手套的手搔着头发,还有的象已经癫痫的人似的,她在人群中不停地跑着……”
“对于枪声,人们象是看到了火花似的那么热烈。至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完成吉敦路’这事情的本身已经被人们忘记了,唯一所要打倒的就是滨江县政府。到后来连县政府也忘记了,只‘打倒警察;打倒警察……’”
第三部分:“第二天的报纸上躺着那些受伤的同学们的照片”……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
交代这次学生爱国运动的结果:没能阻止日本修建吉敦铁路。
三、写作特点
身在事中又能超出事外,言辞简单而情思深沉。以独特的视角作极度真实地个人化叙说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点。
表现学生运动的作品大多数是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表现学生运动的过程和伟大意义,突出进步学生的形象,讴歌他们的优秀品质。1928年的哈尔滨“一一·九”反日护路运动在哈尔滨学运史上正是一次大规模的爱国学生运动。虽然它没能阻止日本在东北修建铁路,但它仍然很好地体现了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尊严,保护国土和主权不受侵犯的决心和责任感。
然而,作者却并未把叙述重心放在交代事件背景、突出学生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上。与轰轰烈烈的学运场景相比,作者更关注的是这样的时代情境中真实的、具体的存在的人们,尤其是普通人的心态与精神特征。本文正是从“我”这个当时对日本政府的侵略意图并不了解的普通中学生的视角,审视这场学生运动的过程和意义。无论是最初被攫去游行时的懵懂、游行进行中因为被感染而产生的兴奋与骄傲,还是在学联主席宣讲下的热情高涨、自告奋勇,以及面对与荷枪实弹的警察冲突时的亢奋与慌乱……我们没有看到视死如归,也没有看到思想觉悟的快速提高。相反,“至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完成吉敦路’这事情的本身已经被人们忘记了,唯一所要打倒的就是滨江县政府。到后来连县政府也忘记了,只‘打倒警察;打倒警察……’”,“这一场斗争到后来我觉得比一开头还有趣味。在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我相信我绝对没有见过,但是警察我是见过的,于是我就嚷着:‘打倒警察,打倒警察!’”,“我手中的传单,我都顺着风让它们飘走了,只带着一张小白旗和自己的喉咙从那零散下来的人缝中穿过去”……极度地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透过狂放的口号、激昂的誓言,用她的直觉和细腻忠实地审视自己、审视时代的冷静和深刻。
(计静晨)
2.独具风格的女作家萧红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
她本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一个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张维祯给她疼爱和温暖,并成了她的第一位启蒙教师。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得以进入本县南关小学读书。1925年,又进入本县第一女子高小读书。这一年,她参加了本校支持“五卅”受难工人的募捐义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话剧中,饰演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姑娘。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此期间,对美术和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年11月,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修建吉敦铁路的示威游行。1930年,祖父去世,在家中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人,父亲即在继母的调唆之下,为萧红订下了一门亲事,并与第一女中的校长串通一气,取消了萧红在第一女中的学籍,被迫返回家里。
1928年冬,萧红经历了生平以来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那是与课堂上师生斗法无法比拟的。1927年6月,日本以“中国征服派”闻名的田中义一首相,在东京召开策划侵华的“东方会议”,制定在关外使“满洲”脱离“中国本土”阴谋。张作霖在日方诱逼下签订《满蒙新五路协约》

⑨ 京东铁路相关故事100字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

⑩ 修建铁路故事 作文 600字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后的10年间,一次次充满危险和血腥的反盗猎行动,成为才嘎新的生活内容。
有一段影像记录了一次反盗猎行动。2001年6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接到报告:阿尔金山附近有人猎杀藏羚羊。第二天中午,干警们与盗猎分子相遇,双方对峙近一个小时,最终避免了一场盗猎者对藏羚羊的屠杀。
经过10年的努力,盗猎藏羚羊得到了有效控制,可可西里正在恢复往日的宁静。
2004年,江源地区一座新的铁路桥——“沱沱河铁路大桥”代替了50年前修建的青藏公路桥,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
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以桥带路”是铁路通过冻土层最佳方案。
然而,突兀在平坦荒原上1米高的铁路,将成为藏羚羊迁徙的一道障碍。
铁路工程设计者将原设计稿中高1米的涵洞升高到3米,每个涵洞的宽度不小于20米,保证了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自由来往。2米之差,使建桥的投资比预计高出了3倍。
长达11.5千米的清水河大桥建成后,成为中国最长的却又是无水的铁路桥。
距清水河大桥1千米并行着50年前修建的青藏公路,20年来,公路每天过往的车辆接近千辆,这给藏羚羊迁徙带来了隐患。
6月,大群的藏羚羊准时出现在山冈上。前几年,在靠近公路的地方很难见到藏羚羊,这几年,反盗猎行动使藏羚羊已经不再望人生畏。
青藏公路在藏羚羊的视野里并不陌生,它们最担心的还是在路上奔驰的庞然大物。
能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的藏羚羊,敏感胆小的天性使它们要为跨越7米宽的公路而犯愁。
10年前,青藏公路上时常会有藏羚羊被撞死的惨剧发生。
1996年,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公路上,出现了中国第一次为野生动物通行设立的红绿灯。每当红灯亮起,公路上的车辆都停车等候,公路上一片寂静。
藏羚羊迁徙习性很有规律,几百只,甚至上千只聚集在一起越过公路。反反复复,走走停停,藏羚羊要经过多次试探,为的是确信公路上已经没有了威胁。
为跨越这7米宽的公路,它们竟耗费了一个多小时。面对青藏公路,藏羚羊如此谨慎,那么穿越铁路时,它们又会怎样呢?
青藏铁路的清水河大桥静静地等待着藏羚羊的来临。
为了确保怀孕的母藏羚羊有一条安全的通道,才嘎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障行动”,管理局的干警们将要用两个月的时间,踏遍可可西里,对藏羚羊迁徙之路进行检查,不给盗猎者以任何可乘之机。
此时,第一批从西藏羌塘方向来的母藏羚羊已先期到达青藏铁路旁。
监护它们的干警也悄悄跟随到了这里。
藏羚羊第一次看到了突起在荒原上的大桥,它们显得犹豫不决,在试探了几次之后,谨小慎微的藏羚羊终于壮起了胆子。
所有的担心和疑虑都在迅速地奔跑中化解。
历经几个月的千里跋涉,怀孕的母藏羚羊安全地越过公路、穿过铁路,渐渐消失在天地相接的远方。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